《长沙理工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主题教育进行时】我校召开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

摘要:守初心、担使命,守纪律、明规矩【主题教育进行时】我校召开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   本报讯(通讯员 周巍)11月13日,学校在云塘校区一办九楼会议室召开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有关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改文件精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会上,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作了题为《做“守初心、担使命,守纪律、明规矩”的好干部》的讲话,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反面案例为镜鉴,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严守纪律和规矩。校长曹一家主持会议。   校纪委书记胡永乐传达学习了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专题警示教育大会精神、省委关于以案例为镜鉴开展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工作有关通知精神。胡永乐指出,学校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违纪违法案中吸取深刻教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严明政治纪律,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根基;做到警钟长鸣、举一反三、防微杜渐,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营造学校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付宏渊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当前学校党员干部在“守纪律、明规矩”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党员干部“守纪律、明规矩”的重要性,指明了党员干部如何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品行上“守初心、担使命”,做“守纪律、明规矩”的表率。   付宏渊指出,守纪律、明规矩,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内在要求;是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推进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提出的现实要求。全校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纪律和规矩,在政治上用纪律规矩明方向,在工作上用纪律规矩促有为,在生活上用纪律规矩树形象,以好干部标准守初心。   付宏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校各级党组织要以省委通报的违纪违法案为镜鉴,通过中心组学习、支部组织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剖析、逐一对照、深刻反思。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坚守初心使命,严守纪律、法律和道德,做清清白白的人、做干干净净的事,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谱写好新时代长沙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曹一家就做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全体领导干部要认真深入学习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不断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第二,认真反思自省。以案示警,从思想、政治入手,严格对照剖析,要以案为镜,以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为标尺,坚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始终坚守纪律和规矩。第三,切实落实责任。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强化制度自信,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抓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构建更加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在家校领导、全体副处职及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主题教育进行时】校党政领导班子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学习会

摘要:【主题教育进行时】校党政领导班子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学习会   本报讯(记者 杨力铮)11月15日,学校举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学习会议。大家集体学习党章党规,重点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检查自身差距,并再次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主持会议并发言。   会上,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照所学内容,紧扣中央提出的“18个是否”具体要求,先后发言。大家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结合自身思想、工作、生活实际,逐条对照检视,剖析问题存在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付宏渊指出,党章党规是检视问题的重要标尺、管党治党的重器。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把学习贯彻党章党规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增强严守党章党规的高度自觉,要把学习和严格遵守党章党规作为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初心使命的基础课、必修课和终生课题,时时处处用党章党规衡量和规范言行。他要求班子成员对于发现和梳理出的问题,能整改的要立行立改,做出表率榜样,往心里、往实里、往深里、往痛处、往真处查找问题和差距,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为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打下良好基础。   付宏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教育的主线和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下功夫,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要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和规范学校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上下功夫,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师生,深入基层,把党委的方针政策变为群众自觉,教育引领群众;要在推动检视问题的整改落实上下功夫,将对照党章党规查找出的问题纳入主题教育整改落实要点,体现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着力解决师生最急最优最盼的突出问题,体现到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上,以整改实际成效彰显主题教育成果。

【主题教育进行时】图片新闻

摘要:【主题教育进行时】图片新闻 ▲ 11月12日,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学生组决赛在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11名参赛选手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长理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物电学院的毕文琦同学获比赛第一名。(文/图 曹婷)

【主题教育进行时】图片新闻

摘要:【主题教育进行时】图片新闻 ▲ 11月7日,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微党课总决赛在云塘校区理科楼举行。12名选手以革命英雄、时代楷模和普通党员的优秀事迹为题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堂堂精彩的微党课。国际学院的徐维平同学、材料学院的任新宇同学获比赛一等奖。(文/图 郭剑)

付宏渊带队赴扶贫点指导工作

摘要:付宏渊带队赴扶贫点指导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 杨晨)11月8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党委副书记邹宏如,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齐路良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行前往我校扶贫点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调研指导驻村精准扶贫工作。   付宏渊在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二楼会议室听取了扶贫工作汇报。会上,付宏渊一行观看了扶贫工作宣传视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刘斌就前期工作做法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及现阶段存在困难等作了汇报。   邹宏如就汇报中提及的两个困难提出了建议性的解决方案,并表示学校会对扶贫工作现阶段存在的困难给予大力支持,希望扶贫工作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队,高标准完成今年脱贫攻坚任务,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付宏渊详细了解了枧杆山村党支部的党员发展情况、组织建设情况,肯定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成绩,指出要不断加强村支两委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激发老百姓的劳动创造性,强化对村民的农业技术培训,靠科学技术来实现产业致富,真正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付宏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关键阶段,枧杆山村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扶贫工作队全体成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锤炼忠诚担当品质,练就扎实过硬本领,按照省、市布置扎实工作,精准对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验收工作,确保今年全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   会后,付宏渊一行现场查看了扶贫车间运营情况、生态循环种养水稻基地、生态脐橙园,并深入走访慰问贫困户,参观了学校出资为五保户杨永满新建的房屋,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指导。

曹一家为记者节活动开讲

摘要:曹一家为记者节活动开讲   本报讯(通讯员 刘静)“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懊恼悲伤,要始终坚信,每一次沉淀都是日后的蓄势待发……”11月12日,在我校第十一届记者节开幕式暨“校长开讲啦”活动现场,校长曹一家表达了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   曹一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勉励青年学子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他以自身性格为切入点,借助毛泽东挣脱农民阶级束缚和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告诫同学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追逐心中所想,让人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他主张大学生在仰望星空、追逐梦想的同时,也要学会“沉下来”,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加强个人思想品德建设,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管理,提升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他强调,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自觉树立远大理想,不被眼前的环境利益所限制,努力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师生面对面”环节,各学院学生记者代表纷纷向校长提问。曹一家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并希望大家现阶段把重心放到学业中,修炼本领,艰苦奋斗,为成为更具长理特色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第02版:综合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楷模】“永做教学路上的追梦人”

摘要:【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楷模】“永做教学路上的追梦人”——记我校2019年度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土木学院杨美良老师 杨美良老师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做好老师的道路上奔跑追梦……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既愿意做一名观众,为学生的青春鼓掌,也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的未来领航。”这是在今年9月10日我校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土木学院杨美良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所说的话。“永做教学路上的追梦人”,是她对于自己职业的定义。而她在追梦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学生筑梦、逐梦、圆梦。从30年前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的初心便没有变过——做一名好老师。 在课堂种下梦想的种子   1989年,二十岁出头的杨美良刚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便回到家乡湖南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那时桥梁与结构专业的女生少之又少,但杨美良一直保持着对自己专业的浓厚兴趣,也将自己的这份兴趣延伸到了教育事业中,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专业课。每当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她就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决心——这不仅是自己的梦想的一部分,也是为了帮学生种下梦想的种子。   “我经常问自己,今天我给予了学生什么?学生们收获了多少?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还是人格的启迪?”杨美良说。在每日不断的反思和进步中,她在三尺讲台上越站越有底气,她的课堂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30年来,杨美良一直保持着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习惯——上课前提前15分钟到课堂。在这15分钟里,她有时会为学生释疑解惑,有时会和学生交流最近的学习情况,甚至有时就只是观察学生的课前状态,好以此为根据来调整自己接下来的课堂节奏。在这些年来数不清的15分钟里,杨美良拉近了和不少学生的距离,也更加了解了他们在专业学习中的强项和弱点。   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多年的课堂经验,她总结出了一套“四步疑”教学法,即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归纳质疑”,收集到学生的疑问之后在课堂上“精讲综合释疑”,再引导学生“讨论深入排疑”,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大家“练习迁移解疑”。这样的“四步疑”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锻炼了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通学院17级道路卓越班的学习委员李福享听了杨美良一个月的课就深深喜欢上了她。“杨老师上课讲解得非常细致,而且会不停寻求大家的反馈,我们都很喜欢和杨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   作为班级学委,李福享还收到了来自杨老师的一个特殊任务:向同学们征集课堂意见。李福享将收集到的意见汇总成表格交给杨老师,却听到她说:“不够,还不够。”她总希望能得到更多同学们的反馈,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产生更好的效果。   近五年来,杨美良主讲了《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桥梁理论》等20门课。对每一门课程,她都投入了大量心血,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生活案例,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力求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获。2009年,她主讲的《结构设计原理》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主要参与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课程群”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奖。 在工地延伸梦想的边界   桥梁与结构工程的相关课程应用性都比较强,自然离不开扎实的科研和实践经验来作依托。在这方面,杨美良的劲头也丝毫不输给身强力壮的男老师们。   她至今还记得自己主要负责的第一个大型项目——2003年澧潭高速公路白马垄大桥第三联设计。白马垄高架桥是湖南省第一座运用体外运力技术的桥梁,这项技术可以使桥梁以后的维修加固更为方便,但由于在省内是首次应用于新建桥梁,所以更需谨慎,不能出一丝一毫的问题。   为了让项目顺利完成,杨美良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到达工作室开始工作,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每天超过14小时的工作成了家常便饭。经过一年多的辛苦研究,白马垄高架桥终于在2005年通车。而杨美良主持参与的“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也在2010年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类似的成果还有很多。多年来,杨美良主持参与国自科、省(部)级项目和科技服务达到了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她负责监控施工的汝郴高速公路文明特大桥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在工地上的摸爬滚打的项目经验,都被杨美良融入到了自己的课堂里;实践中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研究,都是她讲课的好素材。做完长湘高速公路施工监控研究项目,杨美良就将这个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整理做成了PPT应用于教学,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对高速公路的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她也将自己的课堂延伸到了工地上,为同学们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描绘更远大的梦想边界。长湘高速施工监控时,她把2012级桥梁卓越班学生带入施工现场,让大家近距离观摩感受,并请相关桥梁的负责人为学生们讲解施工工艺。她说:“我想让学生亲眼见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在中国大地上带来如此之大的变化,让他们更加坚定对专业的认同、自信和热爱。” 用真心呵护梦想的成长   杨美良爱笑,目光里总是带着亲切感。学生问她问题时,她也总是语气轻柔、优雅得体。因此在课后,经常有学生和同事称呼她为“杨姐姐”。   2018级研究生袁以鑫就因为本科毕业设计和“杨姐姐”成为了好朋友。“那时杨姐姐每周一和周四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答疑,六月份天气特别热,但是她从来没有缺过勤。”袁以鑫说,他的设计图纸前前后后一共交给杨老师检查了4次,每一次都得到了非常详尽和问题反馈和建设性意见。所以读研时,他毫不犹豫再次选择了杨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杨美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会让研一刚入学的学生先广泛阅读文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这些方向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空间,杨美良就会带着他们做研究——她注重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   她的研究生樊林杰对此感受最为深刻。作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他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些自卑和迷茫,“刚入学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有些封闭自己。”杨美良敏锐地察觉到了樊林杰的不自信,特意找他谈心聊天,耐心告诉他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引导他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说杨老师不仅帮我找到了研究方向,也帮我找到了人生方向。”樊林杰说。   学生在专业上产生任何微小的兴趣,杨美良都会尽心尽力去对待,用自己的真心呵护他们的梦想茁壮成长。有学生想攻读博士,杨美良便帮助他筛选文献、联系相关专业的导师、指导他投递论文;有学生想学习一个结构设计专业软件但不知该从何下手,杨美良便给他列出相关书单,又从家里拎来一套三四斤重的书给他看……在这样用心的教导之下,她的学生中不乏优秀人才:有学生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还有学生留学日本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日本高校任教……有人曾调侃说:“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快乐,就去喝酒;如果你想要三个月的甜蜜,就去恋爱;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个园丁。”不管这句话是真理还是谬论,对于杨美良来说,过去30年教书育人的园丁事业,确实就是她干过最具幸福感、最有成就的事。   “我愿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继续奔跑,用目光去赞许,用心灵去呵护,用敬业去从教,用奉献去树人,努力做一个让学校放心、学生满意的平凡教师。”这是杨美良对自己、对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许下的庄重诺言。(学生记者 王芊 贺文静)

荣誉奖项

摘要:荣誉奖项 我校学子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本报讯(通讯员 万馨)11月7日至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经过网络评审、现场展示、路演问辩等环节,我校3件作品获奖,其中艺术学院朱杰等同学的作品《城郊小农户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指导老师:王清、叶洋滈、李慧)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挑战杯”赛事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零的突破,材料学院谢呵瀚等同学的作品《基于熔融沉积的特种陶瓷真空微热压3D打印机及其耗材》(指导老师:杨现锋)、张特能等同学的作品《基于HIL技术的继电保护实验平台》(指导老师:陈众)荣获大赛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赛事以“挑战逐梦、科创报国”为主题,吸引了全国1573所高校近300万大学生参加。经过省级赛事选拔,内地1513件作品参加国赛,预审环节过后,426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另有21件港澳地区作品参加终审决赛。 我校在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中获2项一等奖   本报讯(通讯员 王亮)近日,湖南省教育厅通报了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课堂教学竞赛获奖的结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唐英和交通学院教师韩伟威获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被省教育工会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我校教师在两项赛事中还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同时学校荣获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奖。 我校学子获省高校研究生男篮联赛(阳光组)亚军   本报讯(通讯员 唐玉霞)11月4日至10日,湖南省第十五届高校研究生男子篮球联赛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馆主馆举行,我校研究生男子篮球队在比赛中喜获阳光组亚军,创下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第03版:校园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身边榜样】土木学院“锋”系青年的故事

摘要:【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身边榜样】土木学院“锋”系青年的故事 师生看望陈任典。 桥梁1701班的同学在2019年湖南百公里活动的途中。   提起土木类师生,许多人往往会先入为主想起“土木土木,又土又木”这句话。但是,恰恰是这群土木学子,他们的故事彰显了“锋”系青年的风采。   一次偶然的跨省救援   滴答滴答、嗡嗡嗡……11月8日上午8:30,伴随着血液分离机的声音,土木学院陈任典同学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只胳膊上插着几条细细的管子,他体内的鲜红血液顺着管子流入分离器,分离器分离出干细胞后,再顺着管子流回他的身体。5小时后,他的造血干细胞被迅速运往武汉儿童医院,流入到一名8岁白血病女孩体内。   这场“生命种子”的跨省救援,源于两年前一次偶然的献血经历。   2017年军训期间,陈任典在学校汀香园前坪看见了献血车,于是他拉着室友黄耀辉一起献了血,一同志愿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那时候我刚满18岁,这算是给自己的一份成人礼。”   2019年7月16日,他被湖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血型与一名8岁白血病女孩的初配型结果相合,当被问及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他毫不犹豫,给出了肯定答案。   陈任典的父母起初并不支持他的决定,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想着远在三百多公里外那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他内心从未动摇。他一直通过上网查找权威资料等方式为父母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打消父母的顾虑。7月21日,陈任典进行血液样本检验;8月12日,全身体检通过;11月4日,入院开始为期五天的皮下注射动员剂,直到11月8日,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   谈起五天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日子,陈任典笑称“生活待遇还不错”,只是每天一早一晚打两次针,针头和皮肤的“亲密接触”挺疼。除此之外,打动员剂也会带来些许轻微的副作用,“那几天的确有些腰酸背痛,偶尔头晕。不过健康人士一两周内就可完全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我也是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并不可怕。”陈任典表示,“我是在对骨髓捐献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决定做这件事的。”   从今年暑假得知匹配成功,他便开始通过互联网、学习强国APP等收集资料,对骨髓捐献有了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识。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保持清淡饮食,合理锻炼,预防感冒,只为让自己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完成捐献。   截至目前,陈任典同学是我校第3例、湖南省第641例、全国第91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过程中乃至结束后,陈任典受到了校领导以及社会媒体高度关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正常生活,“这并不伟大,其实我的主要目的是救人,希望这个小女孩未来可以结婚生子,有自己的人生。”   一场精心组织的百里毅行   同样的土木人,有着不同的故事。   时间倒退回11月2日,深秋,天刚蒙蒙亮,2019年湖南百公里起点站长沙中盈广场早已人头攒动。拥挤的人群中,写着“桥梁1701班”字样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旗帜下,是桥梁1701班全体学子,他们携手挑战百公里。   由于专业分流的缘故,桥梁1701班是今年9月新组建的班级。同学间彼此陌生,如何增进班级凝聚力成了班长朱毅鹏的最大困扰。   一天夜里,朱毅鹏偶然看到2019年湖南秋季百公里的宣传,这给了他一个灵感———带班级参加百里毅行。   想法形成提案,班委协商一致后,朱毅鹏与全班36位同学一一面谈,发起动员。“出人意料的是,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支持我,愿意为这次活动出一份力。”   从长沙中盈广场,到湘潭九华湖公园,全程41千米;从清晨六点醒来,到晚上六点结束,历时12小时。   百公里途中地形路况复杂,沿途要经过山地、草地和石子路,走过一条条长桥。看起来是障碍,实质在土木学子眼里却是一次特殊的“专业课外实习”。例如途经湘府路大桥时,他们为它是连续梁桥还是悬索桥而“争执”,又一起走过了堪称“湘江第一桥”的黑石铺大桥、只有桥面板的巴溪洲景观大桥……临近终点的时候,几乎所有同学的脸上都是倦态。   “离终点只有一千米啦,大家快跑啊!”班上的杨文波大喊道。   “冲刺!加油!”同学们纷纷回应道。   “你怎么这么慢!”部分同学带着玩笑语气“嫌弃”着。   疲倦心理渐渐消除,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活跃气氛,他们走得更快了,更轻松了。最终,傍晚六点,全班同学成功抵达终点站九华湖公园,完成了这次挑战。   在百公里的路上,朱毅鹏听到最多的就是“哇,他们是整个班级来参加”的感叹和别人读出他们班旗上的字“长沙理工大学桥梁1701班”的声音。听到这样的话,他觉得无比骄傲与自豪。   这次活动后,班上的周宁杰感觉与同学们联系更紧密了,在百公里的途中,他们一起经历了身心的考验,最后产生了一种凝聚感。“之后再困难的场景,我们都会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取得最终的胜利。”   【记者手记】   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细微处   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流入求助的白血病患者体内,班集体百里毅行走过的路都转换成了五万以上的微信运动步数,土木学子的故事是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细微处的表现。   陈任典用亲身经历帮助其他人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到底要做什么、该注意什么。计通学院罗百荣同学11月28日也会去完成一次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为求经验,他主动联系了陈任典。两人于汀香食堂边吃晚饭边聊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陈任典很热情。”罗百荣说。   桥梁1701班的故事传播开以后,不少人动了心思:“他们班好棒啊,要不啥时候我们班也组织一次这类活动吧!”   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是偶然,组织全班百里毅行的想法是偶然,两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实际上绝非偶然发生,这与学院的学生成长工作息息相关。   土木学院坚持“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程建设。像陈任典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义务献血等志愿活动在校园蔚然成风。以陈任典所在的学院17级为例,据不完全统计,500余人的年级中就有135名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献血经历,累计献血205次,其中18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辅导员叶正芳老师说:“这是一群‘锋’系青年。他们将助人视为悦己之事,将奉献精神厚植于心。”   “‘锋’系青年”活动的推出,是土木学院落实学校标杆工程的具体举措。从去年三月份“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开始至今,共推出12名“锋”系青年。“‘锋’系就是达观、热忱、助人、钻研、正能量!”院团委书记李小军老师解释道。   除了举办“‘锋’系青年”活动外,该院还举办了“读红色经典,向祖国敬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读书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读书班、“我和我的祖国”团支部风采展示、“赓续五四精神,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土木杯篮球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德育工作落实到细微处。   “我院学子为救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完成团建全班携手参加百里毅行等事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土木学子勇于担当、乐于挑战的可贵品质,与‘土累天下木承苍穹’的院训不谋而合。”李小军说。 (学生记者 朱开琼 孟凡佳)

【青春展台】校园里的媒体人

摘要:【青春展台】校园里的媒体人   每篇流量文章、每件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有媒体人的身影。在长理校园里,也有一群奔跑在新闻一线的媒体人。他们遇到过苦也有过累,但总有理由让他们坚持下来。   越挫越勇的院媒体人   “来到学生宣传部,其实是个意外。”经管学院公众号经世管界负责人樊洁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樊洁最开始去学院团委学生会面试主席团,良好的文字功底让她被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看上,最终成为了院团委学生宣传部的一员。   “院团委学生宣传部真的太辛苦了,我有很多次都想退出、想放弃。”由于院学生会改革,院团委学生宣传部的成员被要求掌握多种宣传技能。早上写原创,中午出任务,下午写新闻稿修图,晚上继续写官推,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她曾经一晚上爬上爬下开电脑修改推送四次、一篇推送不断重写修改十几遍最后被要求换掉。也曾因为压力太大情绪崩溃,一个人在从云塘到金盆岭的地铁上嚎啕大哭。为了学院的宣传工作,她退掉了社团、也很少参与班级事务,“感觉挺对不起大家的。”   在付出的同时,她也从中收获了不少。因为工作需要,樊洁经常要和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去获取信息和资料;为了让推送满足学生、老师和家长的需要,她学会了制作各种风格的推送;在探索如何协调好推送的易读性和新闻的真实性的路上,她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她没有安于现状。作为负责人,樊洁明白自己需要具备足够让人信服的能力,提升空间还很大。“责任一旦扛起就不能轻易放下。”   温暖勇敢的自媒体人   长沙理工百事通运营人员、文法学院余果同学回忆道首次接触“小百”(长沙理工百事通的昵称)是在高三的暑假,“当时就觉得这里面的内容都很棒。”入校后,当看到长沙理工百事通在金盆岭西苑食堂门口摆点宣传,余果没有犹豫去领取了报名表。   加入这个工作室之后,余果先从模仿公众号做起。余果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公众号作品,学习它们怎么吸引读者的眼球,并模仿着写出一篇篇推文请学长学姐修改。当看到自己的第一篇推文被发出来时,余果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感觉像自己的孩子终于生出来了一样。”虽然现在再回看自己的第一篇推文会觉得不够精致,有很多缺点,但正是这第一步,给了她勇气去跨出之后的每一步。   一路走来,她受到过团队里不少同事的帮助。有一次,余果要做一篇关于APP测评的推文,这篇文章她只花了半天就写出来了,但学长却帮她修改到凌晨三点。余果特别佩服团队负责人,被他的责任心所感动,“他每天都蹲守一线,不论谁做推送,他都是睡得最晚的。”   有人说做自媒体是一件伤神伤身的事情,但是余果一点也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每篇推文下的留言和“在看”,都是对她最大的激励。“我们发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面向大众的,我们要对读者负责。”   声音背后的广播人   能动学院王浩杨同学是现任学校第十二届广播站副站长。对他来说,校广播站绝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更像一个小家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着喜欢的事——一起录音、一起为活动做策划、一起完成一档节目、一起聚餐看电影……“广播站带给我的远比我为它付出的要多得多。”   从前,广播站没有线上发声系统,在一届又一届成员们的努力经营下,广播站创建了“长理阳光radio”公众号、开发了QQ平台和微博微信值班环节……奠定了良好的互动基础。现在,广播站不但有了线上线下发声系统,工作也更加丰富了,能定期通过校园广播播报新闻、分享美文。   在这个家庭里,最让王浩杨难忘的不是做出一段好听的音频、配上精美的背景音乐,而是和一群伙伴一起奋斗的时光、是得到听众的肯定和支持。   王浩杨大一的时候,广播站做了一个520的专题音频录制。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他还在写稿子,学长学姐剪音频,录制十分艰难。最终把音频做出来后,他甚至怀疑:这真的是我们做的吗?   当时正值高考冲刺阶段,他们把音频发送给长郡中学。没过多久,他们收到了长郡中学几位班主任的致谢。“我们很感谢你们的音频,听完后很明显地发现孩子们更加有劲了,更加愿意为高考去奋斗了!”王浩杨和小伙伴们既欣喜又感动,对他们来说,只要有人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取正能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学生记者 彭璐 申彦 王馨瑶)

【云影之声】话题:荧光夜跑

摘要:【云影之声】话题:荧光夜跑   荧光夜跑,让夜晚的跑步者成为了长理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加入夜跑的队伍中呢?你又如何看待荧光夜跑?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唐俊:荧光夜跑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走出宿舍多去运动,而且能扩大他们的朋友圈,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学生们拿着荧光棒夜跑,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一个劳逸结合的活动,值得大家多多参与。   经管学院学生袁灿:我报名夜跑就是想在体测前锻炼一下自己。跑时可以和朋友有说有笑,队友跑不动了我们也会相互鼓励。大家每天都坚持完成了当天的圈数,打卡了每一个签到点。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就是友谊的温暖。因为这些天的锻炼,体测也顺利通过了。   能动学院学生李祥:我们寝室参加夜跑是为了弥补去年没有拿到一等奖的遗憾。几百个队伍一起跑,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有人拼命追赶,有人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有人从我身边跑过去时,我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或许这也是激烈人生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快,也可以慢,总会达到自己的“签到点”。   汽机学院学生孙祥宇:我是怀着好奇心报名了荧光夜跑。记得第一天夜跑时我和同伴就迷路了,找不到签到点,绕着同一个地方跑了好几圈,最后找了好久才找到下一个签到点。虽然累,但乐在其中。参加夜跑让我挑战了自己的运动极限,手中的荧光棒也相当炫酷,跑起来超有感觉。我希望明年还能继续参加。   水利学院学生张浩勇:我很喜欢跑步,但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可能会坚持不下来,就找了小伙伴组队参加荧光夜跑,希望可以督促自己。夜跑的过程还是挺累的,我们互相加油打气,不仅增强了毅力,也收获了友谊。队里的人都喜欢运动,就自发开始了组内竞赛,四个人随机两两比赛,跑在夜晚中的长理校园,这种感觉很美好。   计通学院学生李文杰:很多人上大学后因为缺少自控力,没有课的时候就一直待在寝室,荒废了很多时间。荧光夜跑让很多人走出寝室,进行了适当的运动,四人组队互相监督,很容易坚持下来。我参加夜跑也是想让自己走出舒适圈,得到一些体育锻炼。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并没有错,夜跑让我收获了很多。   交通学院学生唐幼仪:我最开始参加夜跑的目的是锻炼身体,想养成一个跑步的习惯。之前一直不喜欢跑步,但是这几天和小伙伴一起带着荧光手环奔跑在校园的路上,闻着桂花香,享受着新鲜空气,这种肆意跑、肆意笑的感觉真的让人又开心又放松。越黑的地方荧光越亮,与人擦肩而过,同伴一直在身边。那一刻我是真的在享受奔跑,也爱上了奔跑。(学生记者 陈慧 李汶洁 赵天璇 刘爽)

【心灵氧吧】摆脱“冲动消费”

摘要:【心灵氧吧】摆脱“冲动消费”   又是一年“双十一”,在一片沸腾的“买买买”后,今年的双十一的总成交额达到26848亿元。“剁手党”们戏称“以后咱也是参加过一个接近30008亿项目的人了!”然而“剁手”一时爽,转眼吃土忙。为了走出购物节剁手的怪圈,我们需要摆脱“冲动消费”。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冲动消费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我调节消费。自我调节消费是指个体改变自身反应以符合特定规则和标准,从而克制消费冲动并保持消费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心理行为过程。一个人拥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消费的能力,不代表他不产生任何冲动的非理性消费念头,只是他能更好地觉察非理性想法,让消费合乎规范和个人条件限制,更有效地提高消费中的幸福感。   而如果自我调节失衡,后果将会很严重。自我调节失衡,往往导致两种购物行为:“冲动性购买”与“强迫性购买”。冲动性购买是指由于消费者购买冲动而产生的购买行为。强迫性购买是比冲动性购买更严重的问题。人们将一种习惯形成、无意识地用于发泄消极情绪的长期、重复性的购买行为,定义为“强迫性购买”。强迫性购买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短暂的快感和满足,但最终却可能引发对个人的损害,甚至更极端的后果。具体表现为消费者无法控制购买行为,买了之后又自责后悔。   而要摆脱冲动性购买与强迫性购买,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消费动机。当你发觉你的消费行为完全是为了宣泄、释放不良情绪,那么你可能要稍微警惕一些。尽管心理学家曾提出“零售疗法”——购物作为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疗愈的办法,但它并不是心理治疗。如果不能从源头来解决负面情绪的成因,一味冲动购物可能反而会加剧不良情绪反应模式的循环。   其次,我们可以准备合适的购物清单。购物清单是我们的理性消费标准,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消费,同时按照规划的购物清单消费还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对有抑郁情绪的消费者,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找回自我控制感的尝试。   再者,我们应该冷静思考,避免在“糖衣炮弹”中沦陷,这样可以减少冲动性购买行为。最后,我们可以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重要的关系伙伴对人树立自我调节目标有激励和启发的作用,同时能对目标执行过程提供社会支持以促进目标执行。我们可以和朋友互相监督来达成目标。   希望我们都能摆脱冲动消费的魔爪,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04版:副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选登】祖国无处不温暖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选登】祖国无处不温暖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要放声高歌纵情赞美,尤其赞美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我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人情温暖。   2006年11月,因儿子在广州工作,退休后的我第一次来到了广州。在深秋的一个周末,下午七点多,我和先生购物后准备乘车返回城郊番禺家中,到广州宏城广场楼巴(指楼盘到各地的专用巴士)停车场时,发现场内已是人满为患,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等待楼巴的队伍中。天已微黑,楼巴终于一辆辆开进了场。霎时,人群开始骚动,争先恐后地涌向楼巴,我也被人群簇拥裹挟着挤上了车。本以为先生会紧随其后,可回头一看,却不见其人影。不容我多想,司机已发动了车。事已至此,我也只能先走了。楼巴一路行驶平缓,不知为何我却总感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约40分钟后,车子到站,天已全黑,我下车定睛一看,不好,怎么这么陌生?这里不是我要去的奥园!一问才知这是“华南碧桂园”。原来,拥挤混乱中我上错了车。我顿时傻了眼。这时,检票员走来问我要车票,可早前为了省事,我把钱包和手机都放在了先生的双肩包里,我现在是既身无分文又不知家在何方,只好低声跟人家解释道:“不好意思,我是奥园的,上错了楼巴,我的钱包又放在了我爱人那里,拜托能不能免了我的票钱?”那人用疑虑的眼光扫了我一眼,厉声道:“现在逃票的太多,不行!”我顿时僵在了那里,唉,真是百般无奈,尴尬万分。这时停车处人都走空,只剩下疑似逃票的我。天越来越黑,我脑子一片空白,孤立无援的我陷于绝望,恐惧阵阵袭来……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我一筹莫展、万般无奈时,不远处值班室有人朝我走来,借着月光我看到,那人约莫三十五六岁,中等个头,身穿保安制服。他缓缓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奥园离这里不算太远,天色已晚,你可以打个的回家去。”说完他就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塞到我手里。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下竟有这等好人?我顿时热泪盈眶,如释重负,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了!”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人在困境中是多么绝望,更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他乡遇贵人的温暖和感动。有了保安同志的帮助,最后我终于得以平安回到家中。我与他萍水相逢,非亲非故,他的工资或许并不高,挣每一分钱都不容易,可能他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并不宽裕,可他却能在我困难无助之时慷慨解囊,让我又感激又钦佩!   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保安同志的善人义举却使我终生难忘,这件事也一直鞭策着我向他看齐,所以每年我都积极参加“一起捐——腾讯公益”资助生活困难知青等公益活动,在平时生活中,也力求自己多做些利国利民的点滴小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把他的善人义举付诸文字,希望感染影响更多的人。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人。   习近平同志早就对深化我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出了有力号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一个人的影响或许微不足道,可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人人发光发热,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美好,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有向心力、凝聚力!   展望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美好,前途无量!衷心祝愿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灿烂辉煌!

【书画鉴赏】诗情画意美丹青

摘要:【书画鉴赏】诗情画意美丹青——李潺花鸟画赏读   李潺先生如今已经年过花甲,他既是画家,也是诗人。从大一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诗歌,诗歌的种子早已在他心灵上生根发芽。故李潺先生从习画起,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10月北京长城出版社出版了《李潺画选》,内中收有他的写意花鸟画46幅,幅幅都有手写诗歌题款,并且又用宋体字翻印于画旁。这在当代画作中是罕见的事,毕竟在当代浩浩的画家队伍中,能诗者尚微。   李潺先生说自己的花鸟画“有的是据诗意而画,有的是画后于兴致犹酣之际,将诗盎然题上。”他曾有感于改革开放之际,人们在工作与事业上所显露出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便决意要画一幅以竞争精神为主题的画。他见公鸡斗架难分难舍的情态,灵感触动,便画下了两只红眼、竖冠、耸毛的大公鸡激烈拼斗的场面,取画名为《竞争不作缩头退》,题诗曰:“风雷呼呼毛颈逢,红红瞪眼尾竖峰。竞争不作缩头退,欲败还赢气无休。”在这幅画作里,背景中树木浓郁的枝叶生意盎然,两只斗架的大公鸡更是栩栩如生,既凸显了拼争精神,又给人以愉悦观感。   李潺先生是画梅高手,历来为人称道。他画梅的枝干,如铁画银钩,曲折而又奔放;他画梅的花朵,散散点点,任意挥洒,无拘无束,生出了自由真率的神韵。故他的梅潇洒恣意,自成一格。但李潺先生并不满足于此,他常常借助标题与诗题将梅升华,更添几分韵味。因此他常在画梅后题诗,如“春光第一枝,冰雪冻成诗。傲骨难移性,共鸣自由痴。”取其中“冰雪冻成诗”句为标题。又如另首题画梅诗:“喷红石真金,美艳破寒垠。骨傲雪为叶,气高冬作春。”再取“气高冬作春”句作为标题。以诗入画,又以诗为题,画的格调也就提升了。   诗情画意是艺术美的最佳体现,因此李潺先生常常面对花鸟,精神凝思,寻找着诗情画意。他曾经想以落日为题画一幅花鸟画,2004年11月,李潺先生在江苏大丰采风,看到了成群的仙鹤落在芦苇丛生的湿地上,很是壮观,从而激发了他的灵感。回乡后,他画了两只优美的长颈仙鹤,在池中戏水,水面一圈圈的涟漪荡向远处,一颗红红的太阳不声不响地落印在旁边,取名《落日》。画意看是简单,却明朗而优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以其独特的诗情画意与其他同类题材画作区别开来。李潺还曾捕捉翠鸟在柳树中穿梭的瞬间,画于笔下,题诗“飞来翠鸟梭梳,春色一片画图。”画中没有一花一草,却春光无限,诗意满怀。   诗情画意的手法,往往由于立意的需要,会把画中意象人格化。李潺先生的花鸟画也常用到这种方法。如他画一群雏鸡在万年红下觅食,就画成一幅“妈妈不在勤练功,草送肥虫天送晴”的温馨情景。他画窗台上的一盆瓜叶菊,就赠与了瓜叶菊一股子人情味:“雪化溶,冰化溶,透出消息春已萌,花儿冒末冬。来轻风,去轻风,瓜叶菊开五彩中,窗倚情味浓。”   李潺先生把花鸟画诗化、人格化,给花鸟画以抒情与浪漫,给花鸟画以鲜活的生命与亮丽的神采,而现代人的意识、理念、情味又无时不在其中显现,丹青水墨中是细腻的诗情画意,这是李潺先生承继传统文人画后向前的美好开拓。

【履痕处处】又见影湖秋

摘要:【履痕处处】又见影湖秋   半湖的水,半层的凉,半悬的日头,我坐在石头上,和剩了一半的秋天说说话。   今年的秋似乎和去年很不一样,去年秋天来得悄然,荡漾在馥郁的桂花里,人觉得略冷,才隐约意识到秋天已至。今年的秋气派多了,一开始就大幅降了温宣誓着降临,而后再一点点释放暖意和柔情。   今天就有个好天气,太阳已经逞足了威势而开始退却,温温糯糯挂在图书馆建筑两个角的中间,让人想着蛋黄酥里完完整整的咸蛋黄,周遭的云已经变了色,微粉、丁香色,另勾兑着几抹萱草黄。然而远处的天没有变,还是秋天独有的温柔明净的霁色,像在水里洗过似的。   云影湖边站了一圈稀疏的旱垂柳,记得古代文学老师总是以云影湖的柳举例,说这柳成不了烟,少了情调。我今天看到的却不然,入了秋柳叶就不再葱绿了,几根突突的柳枝挂得很高,格外苍凉而深邃。湖水退了一半,许多长在石头上的青苔露出来,晒得半干,瘠薄地贴在石头上。   抬眼望,太阳又坠了大半了,湖面上映出一道粼粼的光柱。一阵风拥过来,光柱开始作微小的细细颤动,惊起了附近一只凫水的野鸭,加速往湖中心游去。我的视线追随着这只灰褐的野鸭。它十分小,远看似乎只有一个拳头大。它游过大理石桥下,那里几枝残荷无力地立在泥里,荷叶上最后一点碧也退却了,只剩灰青豆一般的色,看得人凭空生出愁绪来。躺在偌大的现代化校园里,秋天的云影湖看起来是寂寞的,只有野鸭、夕阳和残荷热闹着。   学校的广播响起来了,是青春气息都要溢出来的歌,青年男男女女散了课走过来,石头上的凉意升起来了。我便起身离开,离开了这一湖的深秋。

【呵笔成诗】

摘要:【呵笔成诗】 稻·草·人 太阳在春水里洗了个澡 还没等起身 背部就扎满绿色的光芒 下派一个稻草人 在夜晚偷听它们的谈话 耕牛反刍的时候 是否要庆幸这是一颗生长在秋天的绿草 有人在稻海里洗了个澡 还没等起身 背部就扎满黄色的光芒

【小说天地】细碎星芒

摘要:【小说天地】细碎星芒   周琅三岁时开始练功。当同龄的孩子都还在撒尿和泥玩儿的时候,周琅已经能连续地后翻跟斗,在炎炎烈日下稳稳地扎上一个时辰的马步。   周琅自幼沉默寡言,和谁也不说一句话,只对班主周老爷子有所回应。他最爱做的事就是练功结束后坐在台子上,看外面的天。练功结束时大多已是深夜,别的弟子都累得早早跑回去睡觉,只有一个周琅,坐在台子上,痴痴地望天。周老爷子问:“你在瞧什么?”周琅不答,只是用手指指着天空。老爷子回头,明月当空正亮,旁边是一片细碎的星芒。   周家戏班的班主周老爷子是在一个深夜捡到周琅的。小小的婴孩不哭不闹,被裹在一块黑布里,随意丢在路边。如果不是那夜星光正好,老爷子也难以看到路边竟有个孩子。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赶快离开,但看到婴孩冻得发青的小脸,老爷子还是心软了。   于是唱戏班内多了一个周琅,路边少了一个弃婴。   周老爷子总想着不能让周琅一辈子当个让人轻贱的戏子。待周琅大些的时候,便送他去了学堂,当天下午,周琅便一个人跑了回来。看着他脸上的红肿与臂上的青紫,周老爷子叹气,从此周琅不再去学堂。   周老爷子曾经问他喜不喜欢唱戏,周琅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看着夜幕轻声道:“我不知道。”他自小长在戏班,接触最多的只有戏,没有喜欢也没有厌恶。   时光荏苒,小小孩童长成了青葱少年。周琅身形单薄,却生得好颜色。略施薄粉后,活脱脱一个娇俏佳人,在戏台上常演旦角。   周琅十六岁那年,天变了。百年王朝一朝倾覆,时局动荡。原本平和的小镇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匪徒,打着各式的名号烧杀抢掠。在匪徒踹开周家戏班的大门后,周琅和周家戏班被迫开始了流亡。   一次赶路途中,周琅等人遇到一伙流匪。凶恶的匪徒一冲而上,为财,更为命。在与流匪的混战中,周老爷子被连捅数刀,当场没了呼吸;周琅脸上挨了一刀,狰狞的伤口从眉骨开到嘴角,半个右掌在为周老爷子挡刀时被直接砍下;而周琅的师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能动的全部逃了个干净。   当周琅再次从剧痛中醒过来,眼前的景象宛如地狱。他没有动,横躺在地上恰似旁边的十几具尸体。他呆呆地望向天空,如同很多个练功结束后的深夜做过的那样,可远方的天空只是一片血雾,没有光亮。   后来周琅被一个老猎户救起,老猎户在山里采了药给他治伤。伤虽治好了,原本姣好的面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曾经还有些反应的他如今竟像个木偶,每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望天。   老猎户也总问:“你瞧啥呢?”周琅不说话,眼神直直地望向天空。老猎户也不在意他有没有回答,自顾自地继续:“现在的世道不同啦。没了皇帝,没了朝廷。新建了民国人人都以为来的是自由与解放,谁能想得到,来的是土匪军阀。这人世啊,天天变,不变的只有百姓遭的难。你还别不信,这难,你避不开,只能受着。”闻言周琅的眼神有着细微的波动,却很快恢复了平静。   周琅在老猎户家呆了一个月。老猎户每天都把外面发生的事讲给他听。而周琅从不回应,仍只是抬头,看夜里明月,只是眼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愈发明晰起来。   一个月后,周琅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要走了。”   “想好了?”   想好了吗?周琅觉得自己想了很多。他想到幼年练功时太阳照耀下投射的小小阴影;想到很多个深夜看到的四角天空;想到被匪徒踹开的戏班大门;想到逃亡路上一张张充满苦涩的脸;想到周老爷子血肉模糊的不再动的身体;想到自己狰狞的疤痕与光秃的右手掌。最后,他想到了周老爷子曾给他讲述的,捡到他那夜的星光。月亮总是那样亮,但也会被黑云遮住。不那么亮的星星却不会。   周琅轻轻地“嗯”了一声,“我想证明,我们不会受着永远无法避开的难。”   “走了干啥呢?”   “当兵,哪怕只打杂也去。至少还能出一份力。”   周琅说完便转身向屋外走去。这一次他没有再看天。因为他懂了,哪怕乌云遮月,也仍有星辰散发光芒,细碎却不容忽略。   此后若无月光,星茫也是唯一的亮。

【湘江】第430期 秋意与生机

摘要:【湘江】第430期 秋意与生机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3374次访问,全刊已有634643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