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者观察】传统节日如何在“加料”中“提鲜”?

摘要:  又是一年粽飘香。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不断为之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传统节日该如何在“加料”中“提鲜”,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呢?给传统节日“加点料”  如今的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越来越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们“加料”,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让传统文化资源绽放出现代经济价值的光芒。  “端午节当天,我在学校吃了粽子,还在网上观看了赛龙舟。”经管学院学生郜哲喜欢“楚辞”、敬仰屈原,对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情感,吃粽子、看赛龙舟已经成为他过端午节的习惯。互联网的发达和便捷,让他可以很轻松地坐在电脑前就能观赏到精彩纷呈的节日活动。  “云过节”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节日选择。节日当天,水利学院学生龙迪帆一早就在社交软件上给亲朋好友发红包、送祝福了,网上“云过节”拉近了她与异地亲友的心灵距离,“在节日里给亲友们发了祝福后,可以趁机和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同学交流一下,聊聊近况。”  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节日前后,我校不少学院安排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其中,水利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青年讲师团成员邹勇松走进湘府英才小学,以“青春心向党,献礼100年”为主题为小学生上了一堂微党课。他用故事分享、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党的百年历史。“正是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帮助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我才得以获得新生。希望小朋友们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共筑中国梦。”  新的过节方式并不仅限于端午节,其它节日也有了新的过法。如今,春节里全家一起出游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过年方式,清明节进行网上扫墓、网上送花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秋节里口味各异的月饼也满足了人们的不同喜好。  但是,也有人剑走偏锋,以恶搞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为趣。文新学院学生杨智巍对此表示:“对这种低俗的恶搞行为不应该放纵,而要去理智看待。这种恶搞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创作者对习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够理解,没有产生真正的文化认同。”现代生活“烩炒”传统文化  根植于古老传统的节日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演变,究其原因,既离不开民间因农事民俗、生产生活的自发调整,也离不开官方有意识的重构。  旧时的劳动方式、劳动环境、职业性质在现代产生了变化,是传统节日有了新过法的原因之一。交通学院研究生王创业还记得,小时候由于城镇乡村地域较小,生活范围比较集中,所以不但节日里要走亲访友,平时也会走动得比较频繁,“现在由于学习、工作,我们往往与亲友不在同一个城镇或乡村,所以电话、网络成为联系情感的替代方式。”  科技的进步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利学院学生李凡儿时跟着爸爸在春节前后祭灶、放烟花,当家里用微波炉、电磁炉、烤箱来做饭后,他已许久不曾听爸爸提起过“灶王爷”了。  传统节日在今天得以良性发展和延续,还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引导。比如,今年的清明节,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倡导大家用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来寄托哀思。  “传统节日是情感的一个寄托。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不盲目追随新的活动和方式,但也不要拒绝改变。”文新学院教师谢玉光表示,过好传统节日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要依托传统节日的形式才能够深入人心。现代社会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昧地因循守旧,自然会被大家所排斥。要适应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需要有所创新。让传统节日时尚“提鲜”  既然传统节日需要创新性改变,才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得以传承,那我们应该如何让传统节日在加入当今的时尚元素后进一步“提鲜”呢?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一些具有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2000$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不少地方在端午期间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河南卫视创新采用了“网剧+网综”的形式,推出的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成了端午节期间最受关注和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里,舞蹈演员时而拂袖起舞,时而拨裙回转,实在让人惊艳!”经管学院学生黄子希看完节目后,加深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热爱。  河南卫视端午节目受网友们追捧,让我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播形式,不应该局限于诗词歌赋的朗诵或是答题竞赛的比拼,还有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等待我们去挖掘。  “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变化,只有懂得它的源头才能守住它的意义。”外语学院辅导员龙洋表示,虽然过节方式在随着时代变化,但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依然富含魅力、润泽心灵。  我们应该知道清明节不止是寄托哀思还可踏青春游、中秋节不止是团圆寄情还可赏月观潮、重阳节不止是敬老祭祖还可赏菊登高……中国的节日文化底蕴深厚,是我们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力量,其魅力也影响了不少国际友人。  国际学院在端午前后连续开展了两场“粽叶飘香,丝线传情”国际青年文化沙龙活动。中外学生听老师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以及习俗后,进行了端午节习俗竞答。留学生们拿起丝线缝制五彩香囊,虽然香囊的线条歪歪扭扭,但他们兴致盎然。中外学生一起包着粽子,讨论着“甜咸粽子哪个更好吃”,还根据形状给粽子起了“宝塔粽”“雨后春笋粽”“五花大绑粽”等有趣的名字。  国际学院院长吴迪龙表示:“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记者 李潇玲 学生记者 廖莹 张宇萍)

【云影之声】话题:童年趣忆

摘要: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流连于旋律,我们悄然成长,纵使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童心永存。那段纯粹而素白的时光始终是我们记忆深处的宝藏。  外语学院教师杨龙秀:童年记忆里,家里或是邻居家杀鸡时,我们会守着等着拔鸡毛。鸡毛可以用来做毽子,对我们来说简直跟宝贝一样。没杀鸡时我们也会去抓鸡,把漂亮的尾羽拔下来,在翅膀拔两根很长很硬的羽毛做毽子的中空管。那时的小朋友在一起会炫耀比拼谁的鸡毛漂亮,看到别人的毽子上的鸡毛五颜六色就会十分羡慕。我们童年时虽然玩具少,但自己做玩具的过程真的很有意思,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直到现在很多东西我也选择尽量自己做。  心理中心老师李子萱:我小时和爷爷奶奶生活,乡村的青山、农田、缀着星星的夜空都是很美的风景。小时候爷爷送我上学,遇到雨季,乡下的道路被淹没时,爷爷就会一手打伞,一手把我夹在胳肢窝里。有一次到学校时,我满脸都是泥巴水,结果学校不上课,我们爷俩又返回家,到家时我已成为一个泥人。  经管学院本科生罗苑兮:“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小时候和朋友们一块儿跳皮筋时,我们都会哼唱这首童谣。我和朋友们会在教室外、小区内或操场上等一些开阔的地方玩这个游戏:左右各站一个人,把皮筋固定在脚踝的位置拉直使其富有弹性,其他小朋友就可以边唱边来回踏跳。那会儿最激动开心的便是学会了新玩法,一放学我们便立马实践。  土木学院本科生宋顺:我童年最喜欢玩捉迷藏。我当时住在小县城,十几个相熟的小男孩放学写完作业就聚在一起玩游戏。有一次,我躲在废品站的纸箱堆上面,以为这里肯定安全。但是因为我晃来晃去,把那一摞废纸堆碰倒了。虽然我被废品站老板抓住的时候很慌张,但现在想起来觉得太有意思了!  文新学院本科生黄颖:夸张地说,“摩尔庄园”这个电脑游戏几乎是我童年的精神支柱。后来,由于系统维修停服了几年,我也要去寄宿学校上学,所以没继续玩下去。现在我重新下载了它的手游版后,发现虽然游戏的画面更精美、内容更丰富、场景也扩充了,但是童年的感觉却找不回了。  交通学院本科生李佳璇:小时候,学校后面的花鸟市场和小卖部总是有各种新奇玩意;奶奶家院子后面的小山包上全是草,可以从上面坐着滑下来;小区外一个小山包上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家乡河西和河东的空气是不一样的,河东全是烟尘味。现在这些地方建起了高楼,小山包被挖掉了,以前常去的店铺也换了装修,变得高大上却陌生,童年的痕迹也随之远了。  汽机学院本科生马骏:我们回族有开斋节,逢节家家户户都要早起打扫院子、沐浴净身、一整天都不能吃东西。小时候的这一天,我总是很饿,但也只得忍着。平时爸妈会用面粉做油香、馓子,香香甜甜的,是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美食。我还会在村里河边拿砖头做个小炉子,生堆火,再把家里带来的土豆丢进去。土豆被烤得黑不溜秋的,我们也不嫌弃,还觉得香,最后吃得满脸黑灰,特别逗。(学生记者 彭骏捷 郭万晟 游明卫)

【光影记忆】夏日

摘要:  夏至的太阳为我们带来了一年中最长的白昼,也昭示着盛夏的到来。长理的夏天,有朝气,也有意趣。自习室里的空调为专心学习的学子们带来丝丝凉意。(摄影 陈姿)校园里的树已有不少年头,树荫为师生遮挡了暑意,洒落一地斑驳阳光。(摄影 游明卫)夏日正是为被褥除尘去螨的好时候。(摄影 何思羽)鱼戏莲叶间。(摄影 游明卫)

【青春展台】笔记本里的青春

摘要: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各形各色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知识点和错题、生活细节和心情、总结和计划……可以说,笔记本里记下了我们的青春。记录成长轨迹  建筑学院学生杨殊畅有一本高中化学笔记本。“这本笔记本跟着我很久了,是我高考后唯一没卖掉的本子,因为舍不得。”  这是一本活页笔记本。最初,她并不是直接在这本本子上记笔记,而是随便把笔记抄写在书上,直到书上写不下了才使用其他的笔记本。偶然得到这本活页本后,她便再也没有换过。  一个人成长的变化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笔记本上也能看出许多。  常言道,字如其人。翻开笔记本,可以看到,上面的字迹从一开始的略显稚嫩变得逐渐整洁大方,字体的颜色也从最初的五颜六色变得逐渐单一。“其实我很喜欢用彩笔把笔记标注成各种颜色,等回过头来看时,我可以通过本子上主色调的变化,联想起自己当时记笔记的心情。但是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后来不得不改变习惯。”  随着字迹的变化,杨殊畅也在慢慢成长,她学到得更多、懂得更多,也变得逐渐成熟稳重、落落大方起来。  由于高中时的杨殊畅很喜欢化学,所以她的化学笔记总是记得格外认真,整整齐齐地记载了一个个知识点,有自己的总结、有易忘易错的知识合集,也有她为参加化学竞赛而记的培训要点。笔记本见证了她为梦想为热爱的坚持与奋斗。  如今,上了大学的杨殊畅再也用不到这本笔记本了,但它仍躺在她书桌的抽屉里,成为她青春回忆的一部分。见证友情岁月  经管学院大一学生尹倪倩,去年还是洞口一中一名普通的高考生。手账本是她与自己对话的工具,“在高考前的那段日子里,手账本就是我的树洞,让我宣泄了学习上的压力。”  高考前的时光似乎特别难熬,幸好尹倪倩有同桌的陪伴。同桌是一个数理化很好但英语欠佳的男生,尹倪倩恰恰相反,数理化不理想,但英语成绩优异。  在互为同桌的两个月里,尹倪倩在同桌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她把和同桌相处的细节记进了手账本里。  “今天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他能够很专注地写完一整张试卷,就像是进了一个仅自己可入的世界”“今天数学考得好烂,有点灰心,但他英语考得更烂,却还是很认真地学英语”……尹倪倩发现了同桌身上的闪光点,并暗暗下决心向他学习。  他们课后一起讨论题目,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考试结束后互相对比,找出失分原因、相互鼓劲。慢慢地,尹倪倩在学习上突破了瓶颈,成绩有了提升。  虽然和同桌在高中毕业后联系得很少,但是翻开手账本就像回到那段时光。回想那时,尹倪倩的内心一片柔软,充满感恩,“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在为着考上大学努力学习,那个时候的我们仿佛身上有光。”承载青春坚持  汽机学院学生王乐君刚刚升上高中时,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切都那么陌生,这让本就不太开朗的她倍感孤独,只好埋头于学习。  不巧的是,教王乐君班级生物的老师受了伤,来代课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这让她在一些知识点的衔接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这时,班主任老师在课上提了一句“可以去借别的班的笔记”,班上其他同学都把这句话当成玩笑,王乐君却当了真。她跑到别的班上厚着脸皮借来笔记,一边抄一边背。“那时挺难受的,因为错过了很多课,很多知识点我都没学过,笔记越看越慌、越看越迷茫,还好坚持抄完了也学下来了。”  每当同学们聊天、玩耍时,王乐君很想加入,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也没有人注意到她的情绪。她懊恼地揉着笔记本的纸角,默默地继续抄笔记。  每次考试前的几个小时,王乐君都会找一个角落,安静地把笔记本从头到尾看一遍。通过字迹的工整或是潦草,她可以看出自己当时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反省总结。每次她翻看后,笔记本上总是沾满了汗渍。  因为经常翻看,王乐君对笔记本里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她能记住哪个知识点在哪一页的哪个角落、能记得它的旁边是有个油渍还是被画了个圆圈……“每次翻看笔记,我都会感到不可思议,我怎么就写了这么多字呢?”  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虽不算美丽,可都是由王乐君一笔一画写下的。那沉甸甸的一本笔记装的不只是知识,还有那个女孩青春期的可贵坚持。(学生记者 郭万晟 王荣钰)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718次访问,全刊已有641759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