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者观察】求职路上的那些事

摘要: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创下了历史新高。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并将“保居民就业”放在首位。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成为学校师生重点关注的事情。  让我们走进今年的毕业生,看看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的选择又为他们带来了怎样的经历与收获?早规划 早准备  “毕业后去哪儿”几乎是所有毕业生都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毕业这个人生的岔路口,不少人选择以求职就业的方式敲响社会的大门。无论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还是向社会企业投递简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去规划、尝试以及争取。  文新系毕业生汪浩目前在中建五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实习,主要做行政党建工作。大学四年里,他曾两次拿到综合测评班级第一;曾担任风华文学社社长、学生社团联合会副主席等多个学生干部职位;曾在天心区政府实习过一段时间;曾接触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懂得些许新媒体宣传技巧……这些经历成功吸引了面试官的注意,“成绩是我的加分项,同时,针对自己想从事的行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工作很有必要。”  由于自己是独生子,为了便于在父母跟前照顾,城南学院毕业生高森将意向工作单位目标定在了家乡天津。他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在正根据自己的需求,侧重于选择行业里的行政岗位。  职业规划做得早的人,到毕业季找工作时往往相对从容些。  能动学院毕业生张娇现在在美的集团空调事业部工作,她与这份工作的缘分来源于美的集团主办的“美”少年实习计划。大三下学期时,张娇报名参与了实习,虽然没有在那次实习中直接转正,但也为后来的求职成功打下了一定基础。后来在秋招中,张娇继续去美的集团做宣传大使,紧接着继续在该集团面试,不出意外的,她拿下了offer,“美的集团给我的岗位是众多选择中我比较满意的,所以没有犹豫。”  艺术学院毕业生李芳也早早做起了准备:从大三下学期起,她便着手制作自己的作品集;暑假时,她留在了长沙做产品经理助理。李芳将找工作的目光投放在UI(界面设计)方向和平面方向,秋季招聘会一开始,她将自己的作品有针对性地修改后,便开始向属意的公司投递简历。有困难 有阻碍  求职就像踏上一条新的道路,一端是校园,一端是社会,一端是理想,一端是现实。这条路不总是平坦的,今天蹦出一头“拦路虎”,明天杀出一个“程咬金”。毕业生们的求职之路,多少伴随着一些磕磕绊绊。  “专业所学与岗位所需不对口的问题会使求职过程受到阻碍。”高森学的是工程类专业,但他应聘的是行政类岗位。为此,他遭到许多单位的质疑,专业不对口成了他被拒绝得最多的理由。  王易则是经历了比较多的心理上的“大喜大悲”,由于他参加的笔试、面试较多,与他联系的HR相对也较多,但大多数仅限于开头的客套以及表现出有意向录取他,实质上却有不少HR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而敷衍了事,导致很多次王易感觉自己被“骗”了,努力与希望都付之东流。  张娇是一名工科女生,尽管她已找到了工作,但在求职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性别对自己的影响,“工科女生想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得接受男女生理上的差距。”此前张娇与部分公司的HR聊过,在工地或者厂区里,多半是体力工作,男生普遍被认为更能胜任,女生在这方面占劣势;且如果只有男职员,公司只需满足男生的生活需求即可,但如果加入了女职员,他们需另添厕所、宿舍等基本设施,加大了成本……“这些问题挺现实的。”张娇不禁感慨。  挡在毕业生求职之路前面的,除了所谓社会上的“常态化”问题以外,还有因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与应聘公司沟通不畅的问题。  李芳在去年秋招时,参加了某知名企业工业设计部在艺术学院开展的一场设计专场招聘会。考虑到其在外的口碑、对实习生的培养机制,李芳决定向该企业投递简历。在顺利通过他们的两轮面试且网签成功后,李芳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尘埃落定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李芳未能将纸质三方协议及时寄往该公司盖章。今年三月,她突然收到了该公司HR的口头解约通知,一下失去了工作机会。李芳立即向辅导员秦子玲老师反映了情况,在时任招就处副处长贺良老师的指导下,招就处贺佐杰老师、梁莹老师和秦子玲老师共同协商努力,公司最后同意以调整工作岗位的形式,保住了李芳的工作。“在疫情这么严重、很多公司都在裁员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我已经很满意了。”李芳对老师们充满了感激。  秦子玲老师表示:“今年的就业工作虽然受到很大影响,但校招就处、学院以及各位老师依然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们解决就业难题。在疫情面前,学校、院领导、老师、学生都能够拧成一股绳。”有回忆 有成长  当理想照进现实,毕业生们在求职之路上跌跌撞撞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路经历,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求职前,汪浩一直在准备湖南省选调生的考试,并未签过单位。当面试完几家公司后,他才发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求职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还是应该给自己多制造机会,多留下选择,多接触同专业接近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多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谈的应变能力。”  许多毕业生求职面试时都是从刚开始的紧张、不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回复问题到镇定、从容思考回复问题的,张娇也不例外,“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她还意识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在学校里说话经常是无所顾忌的,进入社会则需要三思后言、字斟句酌了。  对于李芳而言,没有什么比一波三折的求职经历更让人印象深刻了,“三方协议事件算是我正式步入社会交的门票。”经过自我反思,她意识到自己社会经验的不足。“处理事情不能拖,别人不会为自己的马虎和纰漏造成的损失买单,最终买单的还是自己。”  求职过程同样曲折的王易抗打击能力变强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更成熟了,他学会了带有目的性地去完成一件事。“过程无憾确实重要,但拿到想要的结果才是对自己的交代。”同时,他依然秉持着天道酬勤的价值观,“静下心来做事总是没错的。”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公里”,毕业生们都在不断试错,慢慢摸索,争取适合自己的路,力求顺利走到终点。(学生记者 蒋佳婧 朱开琼 关茗予)

【云影之声】话题:长理给予我的

摘要:  毕业季,回首往昔,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肆意成长。这些年的学习生活里,长理给予了你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毕业生的想法。  计通学院毕业生尹达:在长理,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奉献光和热;我坚持夜跑,四年来累计跑了一千一百多公里;我创办过俱乐部,尝试从无到有去摸索经营;我担任过中专历史公开课教师、加入过实验室、进入过英语口语班,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工作……这些都是长理给予我的礼物,它们点缀了我的大学生活,使其丰富多彩。  汽机学院毕业生曹开彦:长理教会了我适应生活,学会在平凡日子里活得精彩自在,即使有遗憾,但不后悔。学校的生活可能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但生活从来不会主动适应人,只有人去适应生活,长理所给予我的就是教我如何在新环境中让自己发光。  水利学院毕业生周祯玉:长理给予了我一段特别的科研经历。我在大二时接触到了科研项目,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特别感谢长久以来鼓励、帮助我的博士学长学姐,是他们带我走进了学术圈,教会我许多知识,让我领略了科研的魅力。这段经历使我更明确自己毕业后应该做什么,让自己更成熟地去对待学术。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近科研,发现学术的美!  城南学院毕业生郭桠:长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正确的三观是长理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长理开拓了我的眼界,磨炼了我的性格,教会我处理人际关系;让我明白面对同一件事时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我学着去适应和从前差异巨大的生活……这些改变都让我更向上、更具有正能量,让我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经管学院毕业生高佳:在排球协会的时光是长理留给我最为深刻的记忆。升大二后,我们搬来了云塘,这里开展起校园活动来更加方便。我喜欢打排球,便加入了校排球协会,每晚和许多小伙伴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后来一起参与校排球赛的策划,共同比赛,协会里的伙伴都成了要好的朋友。毕业之际,我们即将奔向四方,但这些人这些事,我都会在心里好好珍藏。  化学学院毕业生苗珂:四年来长理给了我很多历练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环保志愿者协会的项目创新、班级的凝聚建设、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寝室矛盾的化解以及考研过程中的心态稳定等等。大一刚进校时懵懂、急躁、空有胆量,好在长理容错,我才能掌握做事的围度,不断明确自己的定位,渐渐知道该如何创新项目、该怎么和团队融合,以及朋友之间相处的哲学。  文新系毕业生邝宇轩:曾经我认为“长理”二字普通,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对长理的感情却与日俱增。长理让我遇见了太多在“平凡”的地方始终保持努力的值得尊敬的人,所幸我也和他们一样写下了人生履历上浓墨重彩的几笔。美好青春即将画上句点,我会怀念在图书馆书海遨游和为了新闻作业在校园各处奔波的日子,离开前,我一定要和学生时代做一个告别,郑重地说一声“再见”。(学生记者 李汶洁 赵天璇)

【青春展台】最真诚的感谢致最亲爱的你

摘要:  毕业是人生一个离别的路口。告别前,想起往昔的种种,身边的老师、同学、宿管阿姨……校园里总有一个人,让你想暂停离开的脚步,郑重地对对方说一声“谢谢”。谢谢您,我的老师  “那年和唐老师的小小约定,我做到了,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特等奖学金。回首过去几年,我很感谢唐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材料学院毕业生熊银口中的唐老师是她大一时的辅导员唐青老师。  在熊银眼里,唐老师为人随和温柔,处事细致周全,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熊银大一时,唐老师一个人同时带了四个年级的学生,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她把各年级大小事宜处理得游刃有余,对新生们也倾注了许多心血,让熊银很是敬佩。  大一期末时,在一次谈话里,唐老师对熊银说了这么一句话:“成绩要保持在年级前五哦。”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在熊银心里生根发芽。自那时起,熊银悄悄地把它记在了心里,之后默默实践着,最终没有辜负约定,她做到了。  “唐老师之于我,既是老师,是引路人,也是益友。”大一那会儿的熊银稍微贪玩了些,唐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她身上的潜质,鼓励她参加各种比赛,不管是她的演讲和主持活动,还是她学生干部和科研项目的经历,唐老师的鼓励都未曾缺席,“这让我找到了不一样的舞台。”谢谢你,我的室友  毕业之际,能动学院毕业生陈小妮最想对她的室友们说一声“谢谢”。  进入大学前,陈小妮有些担心与室友的相处问题,进入大学后,她却发现自己多虑了。她的室友们暖心且有趣,她们会在节假日相约出游、会在期末临考时互相督促复习、会共同精心准备室友的生日惊喜……令陈小妮记忆犹新的是大一时军训第一天的场景。那天烈日炎炎,陈小妮站着军姿,一时因为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地。一旁的室友们见状,急忙向教官打报告,紧接着搀扶她去了校医院,陪她进行诊断、打点滴。  由于还要归队继续训练,室友们无法一直陪着陈小妮。她们走时,一直嘱咐陈小妮注意休息。一下训,她们又马不停蹄地去校医院陪伴陈小妮。无论训练多累,她们都记着给陈小妮捎带好吃的,告诉她一些军训中的趣事。那时起,陈小妮便感受到了来自室友们的贴心与温暖。  这样一场“小意外”拉近了陈小妮和室友们的距离。在接下来的训练里,室友们一直提醒陈小妮记得吃早饭、及时补充水分、坚持不下去不要硬扛,一直照顾着她。虽然才认识不到几天,但几个女孩之间的情谊却是真实动人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陈小妮大部分的大学时光都是与室友们一起度过的。临近毕业尾声,陈小妮心里最舍不得的就是室友们,“我可爱的室友们,我们不说告别,江湖再见!”谢谢你,我的团队  “我想对蜂巢团队的每个人说声感谢,遇见你们是我的幸运。”交通学院毕业生肖智豪加入蜂巢团队至今已经两年了,他在这里收获了优秀的朋友和自我的成长。  蜂巢团队成立于2014年10月,是一支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帮助贫困村利用互联网技术销售果蔬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队伍。项目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与长沙EMS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帮助贫困村进行农产品的向外输出。其扶贫先进事迹被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团队历届成员获多项国家级以及省级奖项。这样的实力和背景吸引了肖智豪,他在两年前选择加入其中,成为团队的一员。  这两年来,肖智豪与队友们一起参与“三下乡”调研,接触农村的人情风貌,走过险道,爬过高山;一起卖过芒果,探索互联网+CSA的扶贫模式;一起打过比赛,为了PPT和文稿熬到深夜……这一路上,他们经历了许多事,会为了失败而懊恼不已,灰心丧气;会因为意见分歧而闹矛盾;但更多的是在困难和挑战中相互打气,携手前进。  在团队中,大家不仅学会了对项目的运营,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肖智豪考研最难熬的那段时间里,队友们一直都在给予他鼓励和帮助。“毕业之后,我们即将各奔四方,愿我们在可能见不到彼此的日子里继续发光!”这是肖智豪对队友们的毕业祝福。(学生记者 王京 陈慧)

【光影记忆】我的成长

摘要:文新系徐超怡,大一时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采访是学校招聘会,有些忐忑、有些紧张。毕业前,徐超怡最后一次采访的大型活动,是今年的湖南两会,她已经很自信、很从容。电气学院向凯鸿,刚进校园时还略显青涩。大四时,向凯鸿已经是校学生会主席,他作为学生代表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发言。土木学院江浪,大一时怀着对校园生活的憧憬加入了双截棍协会。在学校本硕学习七年后,江浪收获满满,他最感谢导师对他的谆谆教诲。汽机学院曹开彦(右三),在大一军训时结识了一群“苦中作乐”的小伙伴。四年过去,曹开彦(左一)已经有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迷彩服合影和学士服合影,都是他最珍贵的记忆。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2018次访问,全刊已有640686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