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摘要:  本报讯(通讯员 唐青)日前,据ESI中国内地高校数据库更新显示,我校新增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这是我校继工程学学科后第2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材料科学学科所属的材料学院于2016年9月成立,经过三年建设,一线科研教师从建院时的16位发展到目前的36位,材料科学学科ESI潜力值从建院前的0.58快速提升,目前已超过1。  材料学院一直着力加强材料科学学科ESI建设,多次召开学科建设推进会。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多次到材料学院指导工作,同时将“新增一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列入学校党委巡视整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校长曹一家多次强调材料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学校其他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力开展学科交叉,协同创新。  自2018年10月以来,材料学院面向全体材料类科研教师进行立项建设,开展分类立项126项。2019年,学院开展了“材料科学学科建设协同创新学术交流月”活动,按学科方向先后邀请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学者来校开展了27场次学术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近三年来,学院发表SCI论文120多篇,2019年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9篇,全校近三年新增材料类论文312篇(截至去年9月),其中贾传坤、李灵均、丁美等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受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的简称,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本次ESI统计数据覆盖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

我校位列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52名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喻玲 杨力铮)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了2015-2019年和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我校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本科)排行榜位列52名;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98名;今年首次增加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我校进入全国前20,位列13名。此三项排名我校均居省属高校第1,省内高校第3。同时,在专家工作组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我校位列全国第69名。  榜单显示,我校2019年获得纳入评估的国家级奖项为64项,2015年-2019年获得纳入评估的国家级奖项为209项。2019年,我校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这也是我校连续6年获得该奖项一等奖;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获一等奖。  在本次纳入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统计的项目中,学校共获奖31项。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钟芙蓉、李雨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数统学院教师熊寿遥在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电气学院教师文卉在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将学科竞赛作为反映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求各学科专业教师在开展好课堂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建设“云教学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三大教学平台,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校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推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提高课程结构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应度,强化工程认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各学科竞赛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绩。同时,学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教学竞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校园按下“启动键”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喻玲)“山河无恙,归来接续努力;青春正好,奋斗成就未来”“欢迎回家”……5月20日开始,令人感到暖心的标语挂满了校园。我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毕业年级学生陆续返校,空旷了四个多月的长理校园按下“启动键”,重现生机与活力。本次开学实行错峰返校、审核批准制,截至5月26日,已有5854名学生平安返校。整洁的校园期盼学生归来  20日早上5点,弘毅轩1栋的宿舍管理员董水平便早早起床开始做清洁准备,他负责的这栋宿舍楼正是毕业生居住。学生们要返校的前夜,他兴奋了一整晚,他说:“我们每天打扫消杀,天天盼着学生回学校。”  从3月份开始,学校宿舍管理中心近160名宿舍管理员到岗,他们每日都要巡查楼栋,对公寓水、电、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对学生宿舍、洗衣房、饮水机、空调进行打扫消杀等等。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宿舍管理中心还提供了订单式服务,近两个月来为学生晒被子超过万床。  从2月份开始,学校就有600多名教师志愿者积极加入学校“战疫先锋队”,为校内疫情防控工作做贡献。这次学生返校,又有168名“战疫先锋队”队员积极响应组织部“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号召,加入到学生返校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为学生筑牢健康防线。20日一早,他们就到达校门口等值班点,验码、测温、行李消杀,帮助携带大包小包的学生搬运行李。  各学院领导、辅导员全体成员都值守在宿舍、教学楼栋,为学生办理报到手续,向学生讲解防疫知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返校复学工作,全面布控,各部门通力协作,科学防范。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开学整体方案,进行了应急防控演练,拍摄了《长沙理工大学返校复学指南》,编写了《疫情防控手册》,对教职工进行了分类培训;为了更好地防控风险,学校还专门安排大巴车接学生返校,校内电动车“小白”也免费送学生到宿舍区;图书馆、实验室、教室、食堂……处处呈现了新的面貌,学校教职工全员上岗,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返校复学服务。各式“礼包”助力复学  这次开学返校的流程比以往复杂,同学们的心情也不一样。不少学生在回校的第一时间,就惊喜地收到了学院赠送的各式各样的大礼包、纪念包。  经管学院、土木学院、能动学院、水利学院、艺术学院、文新系等院系都为返校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大礼包。每份大礼包里除了消毒液、洗手液、口罩等防疫用品,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礼物。能动学院辅导员在大礼包里贴心地放入了能动学子专属“防疫小贴士”,温馨提示、学习提醒、生活祝福都融进字里行间;土木学院在宿舍安装了安全又方便的人脸识别测温仪;文新系将体温计摆成“520我爱你”的形状,让需要的学生免费领取;国际学院则为毕业生准备了中国风学习册、U盘、平板支架等纪念品……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锐说:“因为疫情,学生学业受到了一些影响,学院希望全体毕业生加倍珍惜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多月,抓紧时间努力学习,高质量完成学业,为将来的奋斗打下基础。”师生表达穿越时空的思念  国际学院的左思明办完报到手续,放好行李,便一路小跑进汀香园,用一曲悠扬的钢琴曲《穿越时空的思念》打破了校园几个月以来的寂静,他说:“离校130天,我思念学校的一草一木。”  材料学院无机1602班陈鹏今年报考了研究生,受疫情的影响,他等待复试的时间有些长。这期间的彷徨和焦虑,他都向班主任叶昌倾诉,得到了叶老师不厌其烦的关心和指导。返校前一天,他终于收到了复试通过的通知,喜不自胜,回来一进校门,拖着箱子就径直到叶昌老师的办公室报喜,“我想给老师一个隔空的拥抱。”  学校要求,学生返校后,在做好防控的基础上,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毕业设计提供更细致更全面的指导,确保学生能按时毕业。各学院都召开了学生返校复学部署会,老师们也为学生提前准备了论文写作、实验要求等学习资料。叶昌说:“接下来,我们一定会为学生顺利毕业护好最后一班航。”

标题新闻

摘要:●我校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健龙院士当选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第一届理事长我校入选第一届理事单位●我校首次获批“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经管学院企业管理系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我校参与共建的湖南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我校在大规模储能液流电池隔膜领域取得系列进展●我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合格评估●我校新增一个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与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李传常获第二届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宋刘斌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李雨燕入选中宣部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刘小燕获评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廖小薇获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陆佳俊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北京师范大学冯刚受聘为我校辅导员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精准把脉开良方 真抓实干促发展

摘要:  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之年,对学校来说,也是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凝心聚力冲刺“百强”的关键之年。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如何化危为机,补齐学校当前发展短板,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发展目标,通过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学校再次跨越发展,是今年以来学校党委念兹在兹的大事。  4月8日至24日,学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校长曹一家在17天的时间里,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密集走访、调研了学校所有教学院(系)及图书馆、后勤中心、投资公司等26个校属单位,深入细致了解各单位发展现状、摸排发展问题,替基层精准把脉开具良方,为基层真抓实干鼓劲加油。“十四五”规划  高起点、高水准谋篇布局  “院(系)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前的重点工作有哪些”“‘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得如何”“关于‘十四五’有哪些设想”……总结“十三五”期间发展经验,做好“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在调研过程中,付宏渊、曹一家认真听取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就发展规划、重点工作、重点举措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对“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方向与思路进行指导,指出“要高起点、高水准地做好院(系)‘十四五’规划工作”。  付宏渊强调,要高起点地做好院(系)工作、高水准地谋划好“十四五”规划。要注重顶层设计、宏观规划,思路清晰地做好“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围绕学科建设做好规划,做到补短板、高起点,高起点就是要瞄准国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同时要结合理工科、地方性大学等因素办出特色。  针对各院(系)发展状况,曹一家指出,在新工科、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十四五”规划要以新方向为契机,各院(系)要在前沿、高水平上下功夫,要积极引进新的学科方向人才,开设前沿专业;要结合学校特色,围绕主干核心学科,找出交叉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科研创新  着眼前沿搭平台  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科研创新,是本次调研指导的重点之一。付宏渊、曹一家在多个院(系)指出,要加强科研工作,端正科研动机,做好政策引导,抓好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评价、作风学风建设等基础性政策和制度落实,建好科研研究所,构建“学校—学院—研究所”科研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激励广大教师真正热爱科研,做“纯粹的科研”。  “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科研。”曹一家指出,要强化科研工作,抓好国家级的项目申报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当前在“新基建”等重点项目的大力投入,创造应变式条件,实现“弯道超车”;努力促进科研经费的增加,同时努力争取各方资源引进资金,积极推进院(系)基金设立与建设,通过科研经费的增长促进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鼓励专业教师多写论文、多申报项目。  就研究所建设,曹一家指出,要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的学习研究,做好研究所的规划工作;瞄准科研前沿亮点,着眼前沿搭建平台;选好研究所所长,严格控制研究所的数量和人数,进行团队式考核;充分发挥研究所在学生毕业设计的作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研究所为依托,将科研转化成果上升为核心技术,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实验室建设,是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付宏渊表示,学校坚定不移地支持院(系)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按照高标准,加快建设进度;要统筹与相关实验室的对接与利用,合理规划管理好实验室的场地,不断优化管理体制;要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变现阶段的落后状况,做到设备、人员、技术都达到国内一流标准,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与“颜值”,为大成果的产出奠定坚实基础。学科专业  夯实基础强特色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统筹加强现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的建设,是此次调研提出的又一个重点。付宏渊、曹一家在调研中多次强调,要以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工作为契机,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要瞄准“新基建”“5G”,做好新学科新专业的培育申办,打造学科高峰,力争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和一级博士点的再突破。  付宏渊强调指出,突破A类学科,是学校党委坚定不移为之奋斗的核心目标,更是学科建设毫不动摇的努力方向,交通、土木、电气学科必须勇担重任,主动作为,学校集中优势资源予以强力支持,力争早日突破,为“百强”大学提供坚强支撑。  如何加强专业建设?曹一家指出,要加强专业建设,做好现有专业的建设与取舍,夯实专业基础,做好本科教学评估;注重抓好专业升级转型,积极申报国家一流专业;紧密结合新工科的形势,瞄准新方向,注重前沿专业方向的培育建设;实施“理科振兴计划”,做好学科专业规划与建设,让专业方向有特色、靠前沿、有竞争力,重建新专业方向;做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付宏渊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对于不合适的老专业,院(系)班子就要统一思想、痛下决心、研究取舍;根据新时代新形势做好新专业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设置新专业新方向,下大力气、真功夫,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都要升级更新,多办、办好几个新专业,学校现有的61个专业要力争达到80个。  就学科建设,付宏渊、曹一家给出的“处方”是“特色”。付宏渊强调,凝练学科特色,要结合“十四五”规划,认真思考院(系)定位、办院理念,聚焦发展方向,找好结合点,将本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交叉特色发展;做好学校“六大工科”(交通、土木、电气、水利、能动、汽车六大学科)专业建设和理科专业建设(物理电子科学、计算机学科),加快一级博士点申报,体现工科特色。具体方法上,曹一家指出,要打造学科特色,以新兴学科为建设点,紧密结合长理特色,做好与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形成特色发展;以ESI学科建设为抓手,为人才引培(引进和培养)、方向凝练(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平台建设(博士点申报、实验室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治理  党建引领聚人心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高校党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本次调研指导过程中,付宏渊、曹一家对二级党委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政治工作,更好地把方向、聚人心,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党建工作要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每一位党员作用,要提升每一位职工精气神;要加强院(系)班子建设,压实院(系)班子责任,改进工作方法、领导艺术、工作作风。  付宏渊强调,院(系)党委要在做好院(系)发展过程中做好“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党组织凝心聚力,让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岗位上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投身学校的建设发展中;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院(系)党政班子要甘为人梯,为院(系)广大教师服好务、搭好台,让老师有机会有能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以人才发展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大学文化的作用,加强硬文化、软文化的建设,努力创建具有院(系)历史与办学特色的文化,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敢于担当作为,用发展凝聚人心。师资队伍  引培并举增活力  调研过程中,付宏渊、曹一家非常看重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表示院(系)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还是人才,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老中青教师的梯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既要有“领头雁”的带头,更要有“潜力股”的接力,要引培并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确保学校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曹一家指出,院(系)要以“十四五”规划为依托,真正下大决心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院(系)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年龄结构,注重梯队建设,形成“年轻教师奋勇争先往上冲,老教师甘为人梯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目标考核,每个教师要有目标,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进行分流;三是要有目标有策略地培养国家级人才,积极培育优秀的年轻苗子走上省级、国家级平台;四是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要把好进人关,选好苗子,引进有真本领的人,既要守规矩,又要有导向,青年博士的引进,要坚持将“新学科专业方向、有特色、有项目”作为基本要求,特别要走进各大知名高校对湖南籍博士研究生提前联系洽谈,可以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论坛、青年博士论坛,做好学校人才招聘政策的宣讲。曹一家还要求院(系)领导班子做好“三个一”工作,即每人联系帮扶1个专业教师,助力人才成长,打通成长平台,帮助其申报上国家资金;联系1个优秀博士非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助力其3年左右评上副教授,拓宽“精准扶贫”;带好1名“三无”教师,每年培养1名非博士学历的老师成为博士。  付宏渊进一步指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引培并举,“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要优化人员结构,做好“腾笼换鸟”工作;要为年轻老师做好嫁衣,让他们飞得更高、更快。他强调,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也要关注青年博士的引进培养。院(系)进人一定要开拓视野,重点做好加减法,要做好“进人”的加法和“减课”的减法,院(系)党政“一把手”和党政班子成员要为青年博士的成长成才做好谋划,营造有朝气、有目标、有动力的良好氛围。  调研期间,付宏渊、曹一家针对各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困难,逐条询问、现场拍板,对于能够立行立改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立即解决、并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深层次、较复杂、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求工作人员仔细记录,表示将在深入研究后再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在调研总结会上,付宏渊强调,今年是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年,也是治理能力提升年,学校各项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百强”大学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找准短板、致力发展,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主动作为、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献礼。(通讯员 任志祥 记者 杨力铮)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8750次访问,全刊已有640697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