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领导看望离退休老同志、优秀及困难教职工

摘要:校领导看望离退休老同志、优秀及困难教职工   本报讯(本报整理)国庆前夕,学校组织看望慰问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及部分退休老同志代表,优秀教师、科研工作者、困难教职工71人。其中,在家校领导上门走访慰问困难教职工16人。   9月30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在党委副书记邹宏如、党委委员方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陪同下,专程赴长沙市融城医院看望慰问102岁的离休干部常禹纯。付宏渊亲自为常禹纯老人佩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代表学校党委、行政感谢常老为新中国的成立、学校的建设所作的贡献,并祝福老人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同日,校长曹一家在离退休中心、工会负责人陪同下,专程看望慰问97岁高龄的老教授郑仲皋,送上学校的祝福,并要求离退休工作部门认真做好为老同志的各项服务工作。曹一家还看望了纪念章获得者曾祥君教授,以及党外人士梁波等。   9月27日至30日期间,党委副书记邹宏如,副校长杨伟军、黄立宏、谈传生,纪委书记胡永乐,副校长蒋昌波分别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老教授代表,烈士家属、因公牺牲的党员干部家属,身患重病、因病致困的退休老同志代表等。

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莅临我校讲学

摘要: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莅临我校讲学   本报讯(通讯员 何小勇)近日,中国科学院两位院士先后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9月18日,中国纳米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在我校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固体无机化学的发展》的学术报告。来自材料、化学、能动、物电等学院的三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前,校长曹一家专门会见了钱逸泰院士,并作了相关学术交流。   22日,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在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全印刷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的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校长曹一家主持,材料学院三百余名师生出席聆听。时长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及问答交流,年逾古稀的曹镛院士坚持站着宣讲,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

枧杆山村村民用丰收告白祖国

摘要:枧杆山村村民用丰收告白祖国   本报讯(通讯员 彭怡峰 黄伟)9月28日,在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首届水稻收割节活动的现场,来自全村12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和县乡领导以及我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共300余人,用丰收的喜悦向祖国深情告白,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歌舞过后,村民们开启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比赛。在收割水稻比赛环节,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各队村民迅速挥舞手中的镰刀,用最原始的方式打稻谷。在抓鸭子趣味比赛中,“鸭稻共生”水稻田的鸭子被赶到一块封闭的水稻田里,村民下田抓鸭,在规定时间里抓到的鸭子可以被视为奖品免费带走。   今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枧杆山村引进了“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和“糙米文化”,通过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对全村的稻田土壤进行检测和改良,种植了100亩健康环保的高标准有机水稻和500亩绿色有机水稻,建立了集环保、种养、检测、酵素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独立的高标准产业系统,最终可实现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产业致富、健康致富、消费致富的良性循环。

我校获全国土木工程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一等奖

摘要:我校获全国土木工程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一等奖   本报讯(通讯员 刘津洋)9月27日,第十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我校选送的2项学生创新成果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是目前我校在此项国家级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本次获奖项目为由交通学院土木工程(道路工程)专业武祎、肖蕾、郭家胜、袁韶文、曹韩硕同学完成的“自洁净发光路面材料及结构研究”项目(指导教师:高英力);交通学院土木工程(道路工程)专业郭家胜、邱梦萱、罗欣悦、章鑫辉、谭洲波同学完成的“快硬高强水泥毯——绿色高效路面修补材料”项目(指导教师:李九苏)。   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由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本次评选共有来自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的25项创新成果入围终评决赛。

我校男子篮球队获省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校园组)亚军

摘要:我校男子篮球队获省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校园组)亚军   本报讯 (通讯员 何志敏)9月30日,由省教育厅主办、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承办、省大学生篮球协会协办的“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校园组)”落幕。全省共有15所本科高校、近228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男子组共有12支参赛队伍,我校男子篮球队喜获亚军。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环境】物电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摘要:【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环境】物电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物电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不到90人,但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曾在全校率先突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学生连续九年在全国电子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在Nature6Commun.,Phys.Rev.系列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毕业生考研率多次名列全校第一,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这是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三强’卓越人才的体现。”学院院长刘其城说。   构建培养卓越人才的课程体系   物电学院的专业总给人一副“高冷”姿态。“高”指课程难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都被称为难度最高的课程之一;“冷”则体现在学科冷门,纯理科学院,家长、学生、企业三方都热度不高。   “热度不高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刘其城说,“要让物电学院的学生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实应该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是筑牢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无论是从创新人才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都不断验证,数学物理基础不牢固,创新思维的壁垒就很难被打破。二是提高实践能力,所有的学习效果都要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院人才培养也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近年来,物电学院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纵向以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轴线,横向向专业契合的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学科辐射、交叉融合。2010年,学院在全校率先开始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对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均开设3门物理课程(普通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物理导论)及46门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课程。工科类基础理论课总学时达40.5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为24.1%。2012年,学院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实行“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理工交融、资源共享、互为促进。   为了把课改抓紧落实,学院一直坚持“学术必须为教学服务”,副院长刘新海介绍,学院坚持把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放在本科生教育上,最优秀的教师必须担任最重要的课程。肖伏良教授,是学校首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也一直承担《理论力学》教学;张振华二级教授,常年承担多个班级的《大学物理》;全院副教授以上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比例远高于讲师。   “为了抓课堂质量,学院也想了很多办法。”刘其城介绍,对新入职的老师,在第一年助教期间,全程听课的同时还要求全部都下到实验室,为学生答疑,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全体老师都要求手写备课,这个传统的办法,其实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融汇贯通讲授的知识,避免课堂上照本宣科,“各种现代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视野,但要把内容讲的深入,还是要靠老师大量深入的积累和研究。”   2015年进校的白创博士,刚开始对学院“高压态势”抓课堂质量不能理解,“刚入校科研压力大,教学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又无法量化,觉得不值得。时间久了才认识到,自己的上课水平可以慢慢提升,但是学生上课的机会只有一次,基础没有打好,影响的可能是一生。”思维的转变必然带来结果的转变,为了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数字集成电路原理几门专业课上好,他主动要求为学生增加实践环节,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17年,白创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课程建设实施得好,学生的优势也就显现了出来。近年来,学院考研率稳居学校前列,2017届毕业生考研报考率82.15%,上线率突破40%,录取率达到34.7%。数理基础扎实成为物电学生显著标签。2018年,学院三个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组建的“纳威尔科技”迅速成为医药检测行业的技术新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核心成员曾小维说:“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数理计算和分析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试错基地   在理科楼三楼有几间教室被称为“不下课的课堂”,总是最早开门、最晚熄灯,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周末,教室里的人头攒动,各类电子创新基础培训、项目演示会、讨论会排满日程,每年寒暑假也被利用来开展电子实训,这就是物电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在这里,‘玩’是实验室的主题,根据自己的情况组队,可以进行电子作品模仿,可以自主选题,也可以改进创新,设备、元器件都由学院提供,只要提交简单的制作申请表给管理员,就可以开始自己脑洞大开的电子设计。”电信1503班的骆文磊同学是实验室的钉子户,除了上课,其他的时间大都泡在了实验室,从大一开始简单的元器件焊接,到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骆文磊玩出了名堂。   现在,基地像骆文磊这样的项目团队有80余支,参与人员覆盖大一到大四所有学生。与宽松的实验要求相对的是系统的培训,从“入门型”“学习型”“开发型”“研究型”培训内容从普及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到解决问题为导向逐级提升,基地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除了校内培训,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还形成了以“训赛结合”为特色的电路焊接大赛、元器件认知大赛、智能船模设计竞赛、“物电杯”电子设计创新竞赛等专业竞赛集群,尤其是“物电杯”电子设计创新竞赛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每届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虽然为校级竞赛,在学科内却极具影响力,省内包括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高校每年都会派队参加。   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ALTERA公司、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子研究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校外专业实践基地17家,其中湖南省气象局、威胜集团2家为省级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与企业的专业实践基地集群对接,打通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基地日常训练题就以企业真实问题为题,学院从解决“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和电子中的物理问题”为切入口,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水平。   2015-2018年期间,学院培育的创新团队中,本科生获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励的学生有189人次,其中,国际级专业竞赛获奖1人次,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78人次。学院学生已成立了塞伯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纳威尔智能科技等4家公司。   建设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师资队伍   学院党委书记唐立军认为,要培养卓越人才,首先要汇聚一批优秀教师。多年来,学院引培并举,通过特聘教授计划等,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学者,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所进修、访学和交流合作,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70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就有46人。2017年学院新聘9名创新创业导师,其中7名来自企业高管。学院打造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有了好的师资,还要让教师发挥引领学生成长的作用。学院出台了系列规定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岗位津贴分配方案中,明确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成效与教师的年度业绩考核、岗位津贴挂钩,并把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或者公开发表论文作为教师岗位考评定档的硬性条件之一;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辅导学生撰写高质量专业论文并发表的教师予以专门奖励。   学院在职称评审中,新进博士、评职称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将班主任工作好坏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工作不合格,职称评审院内审核就无法通过。”学院副院长丁开合说。   在课堂教学、学术引导、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及创新研究等方面,学院还建立了完整的导师分类指导机制。老师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并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来将科研转化为教学。   优秀的师资队伍、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标杆,明确了方向,激发了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科研项目训练,及个性化培养模式,学生筑牢了物理学专业的根基,为今后实现自主深度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振华教授的研究生王鼎三年发表6篇SCI论文,连续5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4篇,获得国家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记者 喻玲)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立行立改】计财处:“争取一次为师生把事情办好”

摘要:【主题教育守初心之立行立改】计财处:“争取一次为师生把事情办好”   清静的环境、统一的淡蓝色工作制服,整齐的工作牌,温暖的微笑……国庆假后,不少师生发现,一办二楼财务报账室有了新面貌,过去来报账的师生从报账窗口排队到电梯口的“壮观景象”不见了,“现在来报账,看到工作人员手脚麻利、笑容可掬,报账流程也简洁便利,心情都好了不少。”一位前来报账的老师舒心地说。   这是我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计财处结合巡视整改要求和主题教育要求,为解决群众反映的“报账难”“支付慢”“无法批量代发”“报账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等问题,做出一系列务实攻坚解难题举措后带来的变化。   今年暑假,计财处针对部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滑坡,学习动力不足,岗位意识和规矩意识淡薄,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涣散,得过且过心态严重等问题,以整顿财务人员工作作风,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为突破口,组织全体财务人员集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培训考核后,在新学期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年轻骨干充实到了一线报账岗位。   为把主题教育做实做细,计财处下足了功夫。   为掌握工作人员工作状态,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开学初,计财处在核算科、科研科、出纳科安装摄像头,既加强对报账工作全过程实施监督,又方便随时调取录像资料;9月底,又为事业核算科、科研经费管理科、出纳科、工薪与收费科等四个直接面向报账的科室工作人员统一制作了工作服和工作胸牌,并要求她们一律挂牌上岗;在内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三个零容忍”措施:对“搭车报账”零容忍、对与报账人争吵零容忍、对代替直系亲属报账零容忍,违规者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这些变化,让我们财务工作者更加感受到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初心和使命不容懈怠。”财务处行政事业核算会计谢沐伶说。   变化不止于此。为减少报账环节,计财处还科学规划、调整科室职能。新学期开学,计财处取消资金结算中心,成立出纳科。出纳科工作人员由“板块化”向“条块化”管理转变,分组安排固定人员直接对接事业核算科与科研经费管理科,既优化工作流程,压实工作责任,又便于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及时纠错。   以升级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报账工作效率,可以说是计财处的最大变化。   9月上旬,计财处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使用“网上极简报销”服务,使业务处理更加智能化、信息高度共享化、监控实时主动化。通过“财务报销流程”视频演示、“智慧财务管理授权”音频教学、手把手现场教学及深入院系宣传讲解相结合,使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对自己所负责的经费项目进行查询、授权、填报、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科是计财处推行网上报账的先行者。科室刘力同志建立了“长理科研报账微信群”,将科室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报账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拉入群内,实时回答群里科研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快速解决问题。群里常有老师因确认经费到账、收发系统使用等问题求助工作人员,往往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得到解决。工作人员还会将报账时粘贴平整、清晰、牢固的票据作为模板拍照发到群里,直观地指导老师们困惑许久的贴票方法问题。   目前这个群已经达到了500人,对科研政策与学校新的财经制度的解读与普及起到了及时便捷的效果。体育学院潘红玲教授在微信连点三个“赞”并留言:“下午3点多网上填报完毕,10分钟之内就收到审核通过信息,下班前就收到银行到账的信息提示,神速!这个网报效率真高,建议大家快快用起来。”9月24日下午,化学学院邹老师发微信说要查询一笔23日到账的科研经费,由于特殊原因,邹老师急需尽快确认该笔经费,而根据以往的流程,该经费需要经出纳科下达到预算科,预算科挂网后由项目负责人认领,预算科再根据科技部下达的认定单将经费下达到项目。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三到五天,现在科研科在9月25日上午通过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就解决了邹老师的问题。   通过近一个月的试点,业务报账特别是科研经费报账的速度加快了许多,财务报账窗口以往拥挤嘈杂的现象成为历史。对支付失败的业务,平台通过手机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当事人,并协助快速查找失败原因以便尽早重新支付。   “这一切都是为了争取一次为师生把事情办好。”计财处处长邹兴平说。(通讯员 何岸 记者 刘飘逸)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62881次访问,全刊已有634842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