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9月22日,2019级学生军训汇报总结大会在金盆岭校区田径场举行。在庄严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后,2019级新生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擒敌拳、匕首操和战术动作表演,赢得阵阵掌声。随后,分列式在阅兵进行曲中上演,17个学院的新生方队在指挥员的指挥下,精神饱满、步履铿锵地依次通过主席台,用威武军姿为开学第一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文/曹婷 图/刘潇阳)   ▲9月24日,我校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在金盆岭校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10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观看演出。文艺汇演在大合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中拉开帷幕,分为“浴火重生新中国”“如火如荼奠基业”“改革开放创辉煌”三个篇章,包含唱歌、舞蹈、民乐、京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描绘出一幅祝福祖国、喜迎国庆的生动画卷。(文/周宇佳 图/陈竹)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楷模】“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

摘要:【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育人楷模】“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记全国优秀教师、交通学院龙科军老师   今年,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龙科军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消息传来,师生们纷纷向龙老师表示祝贺。有人要龙科军分享经验,他笑道:“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就能够变得优秀。”   心气壮,谓己能   龙科军对“教师”身份的认识,是从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才深刻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龙科军在农村念小学。由于物质条件匮乏,教育资源稀缺,他的老师有的是村里初高中学历的知识分子,有的是他的邻居或亲戚。   1996年,成绩优异的龙科军本科毕业留校。但是任职前几年,他却并没有机会登上讲台。根据学校安排,新进教师必须跟“老教师”助教一年且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为本科生上课,这让他有些沮丧: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能上讲台?   第二年,龙科军第一次被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尽管是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上课,但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经是机会难得。当然第一次上课的体验有些“狼狈”,“紧张!那是一种对自己的不确定、不自信。”课前辛辛苦苦备课和台词设计,一到课堂上完全忘记,他是硬着头皮上完的第一堂课,“估计我的脸都红到脖子上了。”他说,第一次上课的感觉他会记一辈子。   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龙科军遇见了对他影响至深的三位老师:本校的郑健龙院士、李宇峙教授和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   在郑健龙院士身上,龙科军学习到了严谨求真、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在李宇峙教授身上,他体会到了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而杨晓光教授,则让他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自信不服输。他将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总结为两个字———心气。“这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解释说。   心气壮,谓己能。龙科军相信自己能站稳讲台。   面对工科专业课规范多、内容枯燥的难题,刚毕业留校的他不仅跟着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上课经验,还参与了很多横向项目。“作为工科专业教师,如果都不知道工程是什么样子,是很可怕的。可以试想一下,教师脱离实际在课堂上去空谈,如何教学生真正的知识?”   做项目,不是简单的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关起门来搞研究、设计,还需要跑现场。龙科军身上有着年轻人“不服输”的劲,长沙绕城高速工程勘测中,他跟在现场搞勘察、搞测量;长沙机场道路的设计项目,他跟着老教师在十几公里的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在沿途必经的山坡上爬上爬下,铺席子睡在附近农民家的地上……“只有真正参与到项目中,你才知道工程是什么。”   在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现在,龙科军表示自己上课时仍会“紧张”,“这种紧张不同于第一次上台的不确定、不自信,而是一种对课堂的敬畏与尊重,希望既让学生满意也能让自己满意。”   让自己做得更好   虽然上课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龙科军并没有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在同济大学读博期间,龙科军参与了不少交通规划与设计项目,发现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交通设计团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特别是2008年,长沙市政府专门邀请了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而非本土的设计团队来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这件事让龙科军深受触动。于是,他在学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出《交通设计》课程,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科学技术难题的能力。“杨晓光老师曾说过,‘你搞不定一个交叉口,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交通工程师’。确实如此,道路交通拥堵往往是交叉口,所以,我开这个课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具体交通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合格的交通工程师。”   因此,身为班主任的龙科军经常带学生们参与做些“小项目”。他把班上的三十几个人,每五六人为一组,并不要求大家做复杂的东西,而是仅仅从现实中简单的现象入手,去思考与交通有关的问题。   有学生联想到高速公路上的清洁工人,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很危险,对此提出做一个“高大上”非常复杂的系统的设想,没想到却被龙科军不看好,建议他们应该考虑到可行性,要从小的入手,哪怕是改装清洁工身上的一件制服也好。   “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司空见惯,貌似对它们很清楚,事实上未必。”龙科军说,“大学生应该从其中一点一点去探索,探索问题的本质。”   随后,龙科军又开出了《交通工程前沿讲座》课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深的层次去分析同样的问题,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编《交通工程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材在出版社公开出版,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育主题,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本科生“可持续竞争力”培养目标和路径,并以此修订了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直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正是龙科军不断走向优秀的原因。“其实我很多地方也没有做到,但总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从教23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奖4项,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70余篇……   “让孩子们少走点弯路”   曾经参与过的项目,都成了龙科军上课时分享给学生的素材;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问题,也成了他课堂上“随处可见”的案例。   某天上下班,看见公交站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他就随手拍下来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讨论;又或者某天上下班,经过某块标志牌,发现字数太多不符合标准,设置得不合理,他也会搬上课堂……“交通问题太过复杂,我们要从点滴着手,逐步培养对交通问题更深的理解,掌握其中的本质和机理。”龙科军经常这样告诉学生。   受到他这种理念的影响,他的学生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上。   去年,2015级陈旭亮同学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他们团队研究的问题是关于辅助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公共交通出行的智能公交卡。灵感来源很简单:龙老师的孩子在一次放学回家时坐错了公交车。   孩子年龄小,城市公交线路复杂,偶尔坐错是常事。在哪里上的站?线路脱离了目的地多少?如何让他们觉察到线路错了?已经错了的情况如何补救?龙科军就这样从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问题入手,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做出了这个项目,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并且申请了专利。   但龙科军不希望同学们为了科研而科研,“哪怕做科研,也没必要那么复杂。   2016级交通工程专业的秦少敏同学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时,为了体现专业性,他们便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来包装自己。龙科军却指出,就算是做学术,也是要把自己的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不要为了专业而专业”。秦少敏很惊讶:“在我的印象中,专业老师说的话专业性都特别强,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反而是简单化,让我们的描述不要晦涩,要直接、明白。”   龙科军对学生科研上要求化繁为简,但在给学生上课、参加比赛、做项目上却认真而严谨。   陈旭亮对此深有体会:“龙老师是很严谨的一个人,无论是学术上、教学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参赛项目写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时候,龙科军会一字一句面对面地进行修改,指导他们怎样把每句话凝缩;在设定项目实现的功能的时候,龙科军会根据调查结果,考虑实际情况设定每项实现的功能;在比赛前夕,龙科军即使是刚刚出差回来,也要帮他们把每一页ppt以及演讲稿整体过一遍。“通过和龙老师的相处,让我明白了做事要脚踏实地和认真严谨,很幸运能遇到龙老师。”陈旭亮说。   这种脚踏实地和认真严谨深深地影响了学生。龙科军的学生中,有受到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的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桂林,有长安大学“长安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庆昌教授,还有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许项东教授等。   很多人认为龙科军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他自己却不这么看,“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看你能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影响,让孩子们少走点弯路。”(学生记者 朱开琼 记者 李潇玲 摄影 舒雯雯)

抓实“知-情-意-行”德育过程 构建励志教育闭环

摘要:抓实“知-情-意-行”德育过程 构建励志教育闭环——我校培育“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探索实践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又有三名大学生获此殊荣。从孝老爱亲的樊家文到执着强军梦的李新普、再到“向阳青年”邹勇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好“立目标、重关怀、树理想、强实践”四个德育环节,构建了励志人才教育培养的“知-情-意-行”育人闭环体系,“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连续7年不断线,展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彰显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园风尚。   立目标,把勤奋学习作为进步的阶梯,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   对于从高中题海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明晰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在认知上,深入开展“大学第一课”。“大学第一课”是学校坚持近十年由校领导主讲的新生入学教育品牌,围绕着“做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青年”,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湖湘文化、大学精神教育。同时各学院还通过“院长课堂”“走进实验室”“与企业面对面”等形式,进行专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全面理解大学生活,树立人生新的目标。2013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黎明,就是在大一入校时坚定了学好会计金融知识的目标,并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典型。在引导上,细致做好学业规划辅导。在开好“我的大学”主题班会的基础上,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班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共同制定学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分学期设定成长目标,包括专业学习、课外阅读、讲座报告、养成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等。同时学校还实施了“无条件转专业”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私人订制”,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珍惜大学时光。   重关怀,把乐观积极作为成长成才的优良品质,关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心照亮、用爱温暖,是学校“三全育人”的核心价值。专业老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用情引导学生成长。抗癌6年去世前还在念叨未完成的工作、牵挂着学生论文的周骞老师,帮助学生解答数学难题比淘宝客服还敬业的“百群群主”谭艳祥老师等等,他们用言传身教诠释着对教育的纯粹、对学生的热爱,护佑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学工团队,守护成长的心灵。学生辅导员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对于特殊困难学生,更是小心呵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长期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院也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成长辅导室,邀请学院受欢迎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担任成长导师,让有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找到帮助,让有困惑的学生第一时间有处诉说,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守护青年成长的心灵。   树理想,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激发学生坚定报国志向。   学校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着力培养学生励志报国的理想抱负、奋发图强的意志品格。大思政格局重构专业课堂。用好课堂育人的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重点任务。思政理论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学生读本》《“四个自信”与当代中国》等“三进”辅助教材;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汽机学院公开出版了全省第一本“课程思政”案例《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学校获评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思想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学校注重分群体、分类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已连续开展了15年的“基础+主题”教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强调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底色”;“我与祖国同奋进”“让青春激扬在新时代”等主题团日活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覆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四级培养体系每年培养5500余名学生骨干,以点带面夯实教育基础。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大学生邹勇松就是在病床上写出“一种紧急救助方法”“共享打印机”等6项关系国计民生、造福社会的专利。   强实践,把奉献自我作为不懈奋斗的人生品格,鼓励学生服务社会基层。   注重实践、善于创新一直是学校育人的特色,“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多年来,学校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每年寒暑假集中实践的参与人数高达12000余人,在参与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传承湖湘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3次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评省级先进单位。从大处着眼,培育响应国家战略的志愿意识。学校始终把“家国情怀”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培育时代新人。2016年获奖者李新普抱着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当兵的理想,在大二学年听从祖国召唤,主动提出了去新疆服役的志愿,成为数万戍边维稳官兵中的一名大学生士兵,返校后,强军的梦想又激励着他考取了中科院研究生,继续着他不懈奋斗的人生;2018年获奖者蒋玲琳是一名00后的扶贫先锋,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她已经带领团队成员服役三年,立志成为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青年。从小处着手,营造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学校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爱心阳光的温暖,接受温馨的语言和耐心的教育,让爱心传递。在所有参选的学生身上,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感受爱、分享爱、传递爱”的力量。2013年获奖者朱明志被长沙市第一福利院授予“优秀义工”称号,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一星级善行100志愿者”;2017年获奖者邹勇松更是毅然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2018年获奖者“蝶变女孩”肖宇虽然右手臂畸形无力,却向残缺发起挑战,传播着青春的坚强与自信;2018年获奖者郑汉在经历过学习生活低谷的重生后,开设“小课堂”,帮同学们答疑解惑。(校团委副书记文丽丽)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763次访问,全刊已有634559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