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说民俗】春风十里春色分

摘要:【文说民俗】春风十里春色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2019年3月21日5时58分,迎来“春分”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春分的“分”字有三个意思:一是阳光平分在南北两半球;二是全球昼夜平分;三是把春季平分。此时节,阳光明媚,春意融融,雨霁风光,万物竞生,正应了“春色惹人醉,杨柳万千条”之景。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日后,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下雨时天空会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三花一开,春花万枝,百花争宠,满园春色。   春分的习俗既有趣,又充满了烟火气。   竖鸡蛋。在每年的春分这天,世界各地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中国民俗竖鸡蛋”。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吃春菜。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还有俗语“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体健康。   犒劳耕牛。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春分已至,耕牛即开始一年的劳作,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祭祀百鸟,一则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春天来到,无论是春色还是细雨,都是那样的珍贵。珍惜时光、共赏烟雨,心灵的丰盈是馈赠光阴的最好礼物。(图/倪希帆)

【履痕处处】春游去

摘要:【履痕处处】春游去   这天没有个放晴时候,你也明了这雨看不到尽头,那么别等了吧,把伞丢了,我们春游去!   最好凌晨就走,趁着星星还倦怠,我们偷一身月光做衣,裁一块黑夜做裳就走。   我们从江南出发,简嫃说雨是云的胀破,江淮的云朵可是卯足了劲,把春雨、清明雨和谷雨细细密密织到一起,就笼住了江南的大半年。老树立在断桥边,冬天已经把它的树叶全带走了,光秃秃的虬枝被这日复一日的雨浇得发黑,枝桠处钻出几撮嫩绿。春天就用袖子把这绿意兜起来,一点点将江南晕染。我们在苏州不撑伞走着,石板路光滑得能映照见你的影子。   我们游至西南,雨水在这儿打了止。天明净得像初生的暹罗猫的眸子,巍山坝子油菜花田有灿烂的黄,大理校园樱花林有甜蜜的绯,苍山西坡杜鹃花海快要红的滴血。西南的春天色彩明丽,山水清明,白云很白。我们在洱海边彳亍,听着驯鹰人古老的号子。带着彩色头巾的老人把自己放在阳光下,花花绿绿几层罩衣,躺在摇椅里像一个蓬松的毛线团子。   我们到了华北,北平的春天还是郁达夫笔下的那样。昨日还是灰蒙蒙的天,倏尔阴云就散了,天是朗朗的晴,水洗过似的。洪水般的绿浸满了全城,街道的灌丛在一夜之间高了半个头,爬山虎再一次攀上了故宫的朱墙,嫩芽覆着国槐的旧叶。北京的春天总是来得这样快而迅猛,老人说“春脖子短”,又到了北风呼啸的时候。这几天春天的光景飞过去,已是到了四月。   你知道,我们只能在西北雪域找到春天了。山的顶端还是粉雕玉砌,山腰上已经是成群的牦牛了。草原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目光所及都是生命的张力。融化之初的沁凉清冽的河水在山谷里蜿蜒穿行。远山的松林在白雪中或浓或暗,近处开满山遍野灿烂的花。小草尖尖儿在和煦的风里晕头转向。夜晚,银河在你眼前泛开,抬起手就可以触碰到星星。   我们用脚步把这春天的土地都丈量过了,天才蒙蒙亮。于是就往回走,一步一处异乡。我们花一样的年纪,信步虚度这春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走吧,走吧,毕竟山迢水远,来日方长。

【小说天地】吃面

摘要:【小说天地】吃面 (一)   “一碗鸡蛋面。”懒懒的声音,有气无力。   “鸡蛋面啊……没有啦!卖完了!”老板娘看着那一大碗饺子馅,皱着眉头说。   客人失望地看着老板娘,老板娘摇摇头,“现在都下午啦,没有啦!中午卖完了!”   客人站在门口停了一会,缓缓地走了出去。   透过冰柜透明的玻璃,里面整整齐齐地躺着一排手工面条。   “妈,那不是有面条吗?”看着走远的客人,女儿悄悄地问。   “现在又不是正点,火也不好,水也不开,做一个面太麻烦了,再说,我还有那么多饺子没包呢,怎么忙得过来。”老板娘擀着饺子皮,摇摇头。 (二)   这是一家北方风味的小店,老板娘是北方人,凭着手艺在这座南方的城市中开着一家小吃店,店里只有母女俩,母亲主厨,女儿打杂,倒也勉强维持生活。口味纯正,制作地道,口碑还算不错。   店中的西红柿鸡蛋面,因其物美价廉而大受青睐———面条纯手工制作,鸡蛋卤现炒,却只要十块钱就有一大碗。只是制作也并不容易,因而,非正点时一个单独的鸡蛋面老板娘一般是不做的。   而他,总是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来,只要一个鸡蛋面。   而老板娘,只得以各种理由搪塞他。   他只是一个人,其他一无所有。大家对他,也一无所知。而他的举止和穿着表明他生活的并不好。   久了,他也会正午来,但也不过就是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老板娘趁着火候做一碗,倒也舒心。   “像他这样的人,虽然每次就吃十块钱,但天天来,也还是有利润的。”老板娘对他还算满意。毕竟,现在已经到了淡季,生意大不如前了。 (三)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忙碌的中午,他依旧坐到角落,女孩问他是不是还要鸡蛋面,他点点头,然后将双手放在桌上,十指交叉,发呆。   面上得很晚,几乎是所有客人的菜都上好了,老板娘才有时间做他的面。他不紧不慢地吃着面条。   客人陆续走了,女孩一桌一桌地收拾盘子,他还在吃。   客人都走了,女孩清理着桌子下的垃圾,他还没有走。   老板娘在工作台前麻利地包着牛肉馅的饺子,女孩忙完了杂活,坐在椅子上歇息,眼睛却盯着角落的他。他一副半睡半醒的模样,缓缓地站起来,有些窘迫地问:“这什么馅的饺子啊?”“牛肉的。”老板娘快速地擀着皮。“我……今天忘带钱了,下次给你……”老板娘像受到什么刺激似的,停下手中的活,“那你微信付款也行啊。”“我……没有微信,这手机是老式的。”他拿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机,有些无奈地表示了一下。女孩仔细地去看那个手机,它比老年机大一些,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智能手机,大概是如今已经淘汰的而几年前还用得很普遍的那种手机吧。老板娘看他是一定不会给钱了,便继续去擀皮,口里淡淡地抛出“好吧好吧”。   “妈,他肯定是骗饭吃的,看我们好欺负!你干嘛让他走啊?”女孩有些愤愤不平。   “也不知道欠十块钱什么意思。他没钱我还能怎样啊?总不至于为了这点事去报警吧。”那些点好酒好菜吃完耍无赖的人,老板娘也不是第一回碰见,但像他这样,欠一碗面钱的,倒是头一次。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并没有出现。女孩心中愤愤的。 (四)   小店还是一如既往地开着。大约半个月后的某个下午,门口传来懒懒的声音,还是那样有气无力。   “一碗鸡蛋面。”他来了。   “上次还有十块钱啊,这次带钱了吧?”老板娘见是他,并不急着给他做面,倒记着上次的钱。   他似乎也并不像要赖账的样子,递上一张二十的钞票。老板娘接过钱,给他做面。   一切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只是,在老板娘的要求之下,他总要先付账才有面吃的。 (五)   “老板娘”,他站在门口。   “吃面啊?”老板娘和女孩正准备吃饭,热腾腾的鸡蛋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嗯”,他犹豫了一下,“我……没有钱。”   老板娘愣了一下,望着桌上的面条和鸡蛋卤,犹豫着,接着又望向他,“我们正巧吃面,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呢,就给你匀一碗吧。”   他先是沉默,然后接过女孩手中的碗,去夹那些交错的白面条。   “如果下次还没有钱的话,我可不会再让你白吃一餐。”   他停下筷子,低着头,挤出一个“嗯”字。 (六)   “妈妈,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可怜人吧。”   “那又怎样,我们也不可能帮他什么,再说了,可怜人,又何止他一个。”   “他还会来吗?”   “但愿他带着钱吧!”

【读书笔记】人生自生至死唯珍惜

摘要:【读书笔记】人生自生至死唯珍惜——读《我的祖母之死》有感   志摩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除了为世人所知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之外,在他的笔下还有许多是对去世的亲人和挚友的无尽哀思和怀念。在众多的佳作中,震动我灵魂的是他的《我的祖母之死》。他用他独有的风格诗化了死亡和哭泣。   文章一开头便引用了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兴匆匆的,活泼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失去哥哥姐姐的八岁小女孩能在坟前无忧无虑地玩耍;一个小小女孩,在风雨中种下母亲的遗像,期待着它生根发芽;记忆中关于祖父的死是模糊的,年幼的志摩只是随着众人高声哭喊。小孩眼中只有生,不识死,他向往着、迷恋着,却也终究抵不过无情的岁月,他不再是小孩,不能再拥有模糊的记忆,祖母的离去让徘徊在生命户外的他知道了死的绝望。   归乡的途中,身外之物全都是抛不掉的障碍,恨路途是缩不短的距离。望着毫无灵性的祖母,一天又一天,生命一点又一点的流逝,绝望一层又一层的叠加。所有的抑郁绝望都爆破在眼睛张大的那一刻,似水泡破裂,电光杳灭,菩提的一响,生命呼出了窍,什么都止息了。理智发达了,感情便失去了自然的浓挚,他控制了神经,让人忘记了哭泣的方式,但同时也激发了读书人的想象力,穿着雪白长袍的祖母,脱离干枯的躯体,冉冉地上升到天堂,因生前是尽责,无愧的,便能获得新的生命,在冥冥中永远地微笑。志摩将死亡与哭泣诗化,用感恩与赞美的方式送别了祖母。   “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死,究竟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闭上眼也是一片黑。他们说九零后已经开始失去了,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退隐了,一个时代正在过去。名嘴李咏患癌去世,一代大侠金庸辞离凡尘,二月河也永别了人间。父母也变了,不再是最初的模样。在阳光照射下,一撮又一撮的银丝怎么也遮不住,皱纹一条又一条爬上了干瘪的脸庞,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仅凹陷了,也在开始变得浑浊,本就粗糙的双手何时出现了蚯蚓似的血管?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上一刀刀的疤痕。人生自生至死,若想体会人生的一点意味,穿透生命的城墙,打破那层隔膜;是不是就得先是我们认识的人,然后是我们身边的人,最后,是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去感受、触摸,最终亲身经历。这段旅程,没有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   我们在成长,不得不面对的是总有人老去,可能是在遥远的地方,我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也有可能是我们认识的陌生人,但总有一天,那个老去的人会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他,我们被命运一步一步地推向生命的城墙,越来越近,墙内的动静在耳边从模糊到清晰,我们总有一天会被迫地接受死的绝望,希望在那一天我们都能如志摩一样达到一个超越感情的、静定的、幽妙的意境,那个疼我们爱我们宠我们的人,能在天堂获得新生,在冥冥中永远地微笑着。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有限的,时间到了,它就会被收回。灵魂是宗教家最大的谎言,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人的身体一死什么都完了。我们总以为,离别很遥远。其实,也许它就在下一刻。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可能是别人踮起脚,也永远都够不着的生活。活着就理应珍惜,珍惜认识的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己。面对死的绝望,寄予最美好的祝愿与最深沉的思念。人生自生至死,其实也就这样。

【呵笔成诗】

摘要:【呵笔成诗】 喜春归 作者:土木学院 黄达 清风醉抚垂杨柳,一夜梨花露华容。 江畔游人踏翡翠,榭边骚客却朱红。 展帘映眼浮生乐,迎酒凭心万古逢。 相赏楼头娟媚见,笑谈人事暖风中。 一碗烟火 作者:学生记者 朱开琼 家 守候 还一人 两勺思念 曾听风过巷 黄昏 厨房 鱼汤 却道天凉时 一碗烟火 暖半秋 知否 归 灯 作者:水利学院 冯木南 我到来时,世界 给了我一片黑色 幸而有一盏破旧的灯 每天仅有黄昏 小小的光亮,照着 灯和我 在黑夜里啃着清晨的太阳 从沼泽地里出走 灯一直照着我 一阵风,掠过 从荒凉的土地一直吹到春天 灯越来越暗 越来越暗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248次访问,全刊已有635764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