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卓培计划,培养卓越学生

摘要: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卓培计划,培养卓越学生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深入实施“六个阳光提素质,专业实践强本领,国际交流拓视野,校企合作促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注精神、担当意识、健康体魄的卓越学生。   以“阳光讲坛”“阳光锻炼”“阳光悦读”“阳光公益”“阳光拓展”“阳光科创”为主体的六个阳光提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社会需要、学科优势与公益服务相结合,持续开展“蜂巢”精准扶贫、“四好农村路”交通调研、“农家学舍”等志愿服务活动,获评2018年湖南省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拓宽学生国际交流视野,选派52名学生分赴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开展了访学交流、课程学习、科研实验、工程调研、志愿服务等国际交流活动,以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发展,承办中交PPP班和卓越中交训练营、与中交三航局联合组建校园俱乐部,与广西路桥、浙江交工、湖南路桥、德邦物流等企业合作共建专业竞赛类品牌活动,探索全领域产教学融合新模式。

土木工程学院: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摘要:土木工程学院: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土木工程学院着力构建具有土木特色的立体化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新机制实现学风新建设,获取学风建设新成效。  以目标牵引破解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制定三级目标导向,分解指标责任,学院、年级、学生班级三个层面共同打造“励学土木”,分层制定学风建设目标,并分层落实。以考核驱动打造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内在激励与外在考核结合,大力开展学风主题活动、分年级分层次教育、榜样激励、学业规划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举办“云影漫谈师生读书会”“院长午餐会”,将考核结与班级评奖指标、学生发展评价挂钩。以“四位一体”健全学风建设运行机制。发挥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家长、优秀学长的合力作用,将教师党员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的情况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修订了《教师本科理论教学工作量与学生到课率、听课率挂钩的实施办法》等。以制度干预构建学风建设保障机制,将制度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保障,以管理促学风,加强对违纪处理结果的运用。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以“匠心学堂”为平台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

摘要: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以“匠心学堂”为平台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遵循“专业教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紧密耦合”育人理念,以“匠心学堂”为平台构建“通识教育+生涯教育+实践育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融通。  创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灵活设置学堂教室、团体成长辅导室、考研自习室等。扎实育人举措,大力推进自我发展的养成教育,积极举办匠心学堂活动,按照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文学艺术和学生成长四个类别,共开展46期通识讲座,参与活动人数超3000人次,并自动生成学生成长轨迹,以通识教育助学生“精神成人”。朋辈教育互助成长,组织朋辈课堂18期,举办高数小课堂交流会160次,读书分享会20场,总参与人数超1000人次。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建立改革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企业开放日+朋辈课堂”方式,提高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兴趣,促进教师改革源动力。2018年,共组织团体生涯辅导24场,开展专业导学课5场,举办企业开放日6场,总参与人数超1300人次。

水利工程学院: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开展院系“大思政”实践探索

摘要:水利工程学院: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开展院系“大思政”实践探索   水利工程学院依托“大禹之子”专业社团为平台,开展院系“大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大禹之子”平台汇聚资源、辐射育人,推动社团价值型导向、工程化建设、项目化实施、创新型发展,在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建构“一点多星”院系大思政格局。  统合学院文化、志愿精神和家国情怀,凝聚专业社团价值型导向,形成以责任担当为核心,以服务、奉献为体现的大善大德和大情怀社团文化;紧扣立德树人、绿色发展战略的时代命题,凝聚全员育人力量,形成齐抓共育的“全员化”管理机制,全面结合的“全方位”协同机制,多维参与的“全领域”工作机制;推进专业社团建设全过程育人,实施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统筹规划、分类开展的“一十百千”工程,扩容育人辐射力;织就全域网络,履行四大职能,丰富育人容纳力。  2018年,“大禹之子”社团先后获评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大禹之子”的育人成效显著。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立足“德能相长”,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摘要: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立足“德能相长”,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辅导员+专业老师”、“学校+企业”、“学校+家庭”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人文素养融入专业教育、能力提升融入专业教育,培育长理特质人才。  汇集育人主体,发挥育人合力。学院每年举办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成立全国首支西藏电力社会实践队,并在周末开设科技创新训练班,从企业聘请89人兼任指导教师与成长导师。贯通育人过程,赋予仪式感与使命感。探索贯穿学生大学四年育人体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覆盖面达100%。覆盖育人空间,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家校合力、校企协同、学教联动、课内外互补的延伸育人机制。  十大育人成效凸显,“课程+竞赛+基地”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更清晰,连续四年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上获奖;学生党建 “有为”“有味”,“网络E家”微平台全年发布微文3100条,阅读量754489,出版党建专著《菁菁校园党旗红》。中国教育报专栏报道学院育人成效,电气1405班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丁丹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2018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36.53%。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做好“绣花功夫”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

摘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做好“绣花功夫”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做好“绣花功夫”的精神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学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思想引领、生活帮扶、成长服务“三大工程”服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立我校第一支“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团,暑假赴新疆地区开展志愿服务。通过生活帮扶,关心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对其在困难补助、奖助学金评选方面给予倾斜;已连续两年为贫困学生购买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对其开展成长辅导、学业帮扶和精准就业指导。  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取得明显成效。理想信念显著增强,主动担任主要学生干部职务。学习成绩显著提升,74%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中获奖。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获得“挑战杯”全国银奖、“互联网省赛”三等奖,并获得“长理十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四大讲堂,在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

摘要: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四大讲堂,在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   经济与管理学院狠抓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经典研修学堂”“巾英成长学院”“职业与人生大讲坛”“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打造“经典”“精彩”“经验”“精准”的学生文化品牌。  构建“经典研修学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号召,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上厚植经典文化。通过名家辅导、阅读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资本论》,让学生回归专业经典、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构建“巾英成长学院”,提升学院女生就业力。通过礼仪、色彩、表达、交际等讲座、沙龙或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女生就业能力和信心,让女生通过“专题授课+社会实践+行业、职业锻炼”三个模块的系统打造实现高质量就业;构建“职业与人生大讲坛”,促进学生就业发展。邀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等成功人士召开报告会、座谈会等14期。构建“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加强财会学生专业提升,为学生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受邀学者捐出讲座劳务费,成立财会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构建“三大体系”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构建“三大体系”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构建“三大体系”,即以计算机类学科专业为根基,以专业文化、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的引领支撑体系;以细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以服务好第一课堂为出发点的教师、学生考核激励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2018年学院在全国CCF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中荣获金奖,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三;举办第十七届中国计算机语言学大会、湖南省第十一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分论坛、湖南省第二届物联网应用创新竞赛,总参与人数首次突破2600人次;培育了全国优秀大学生、“中国好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邹勇松同学,省委书记杜家毫、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等领导来校看望慰问,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全国掀起学习邹勇松同学先进事迹的热潮。

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狠抓学风再上台阶

摘要: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狠抓学风再上台阶   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实施“课堂革命”,将建设优良学风为重点,从拓宽激励渠道、重点突破、制度创新多个方面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拓宽奖学金激励渠道。学院设立10万元企业奖学金,改革以往单一奖励模式,对学业进步生、四六级最高分获得者、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和文体人才进行奖励,扩大奖励覆盖面,得到资助企业与学生的支持和认可,营造了良好的促学氛围。以学生考研为重点突破。学院以学生考研为重点抓手,做到考研动员全覆盖、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助力,开展的“纸笔有情、助力考研”活动受考研学子热捧。全院形成浓郁的考研氛围,实现报考率、录取率三连涨,2019届报考率达55%,2018届录取率高达28.4%。推行上课打卡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发指纹打卡机,严格落实手机袋使用。通过微信考勤群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到课情况,及时教育引导缺课学生,有效遏制迟到、早退、缺课等情况,大幅提升到课率,奠定了坚实的课堂质量基础。2018年上学期学生到课率排名全校第二,2018年下学期连续3个月排名全校第一。

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中心工作法”

摘要: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中心工作法”   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养成教育、学风建设、素质提升、就业服务为学生工作基本点,推进“中心工作法”。  围绕“养成”基本点,培养文明人。坚持细节培养从军训抓起,日常管理从每一张假条抓起,磨砺精气神从每天晨练抓起,将养成教育落到最细微处。围绕“学风”基本点,培养学习人。通过抓关键少数,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通过抓学习管理,扶弱补强,确保全覆盖;通过抓考风考纪,学风面貌大为改善。围绕“素质”基本点,培养全面人。坚持坚持思想引领,培养学生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竞赛搭台,采取导师制对学生学科竞赛进行辅导;坚持文化涵养,打造精品文化讲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围绕“就业”基本点,培养竞争人。深度推进“专业+学工”协同育人,形成师生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精准导航;与多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实习项目化、实操化、与市场对接无缝化。一年来17人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同比增长8.5倍;学生就业率同比增长20%,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构建双创体系,打造科技物电

摘要: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构建双创体系,打造科技物电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以建设“科技物电”为核心,积极构建“四个面向、四个提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采取学工教务联动、开设创新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制定系列措施,有效激励全员育人,举办创新课堂讲座20余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四型四通”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体系,创新性将基地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学年的阶段相结合,新投入30余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实现了师资队伍上新台阶、建设经费有新投入、实训质量有新提升、创新项目有新增长。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训赛结合”打造竞赛集群,打造的“物电杯”成为全省大学生学科竞赛品牌。注重“学生学科竞赛团队”建设,对标“双创”竞赛,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通过举办首届集成电路高峰论坛引入行业引领,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充分调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学院学生共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31项,其中国际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2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5篇,ESI论文4篇。申请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德“材”结合育新人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德“材”结合育新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学、教联动、德“材”结合育新人的学生工作特色。  德育为先,紧贴学生做德育工作。学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四栏三坛二班一会”,从“十九大精神”等新思想的理论传播到“正三观”的理解与分析,从针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到普及性的的礼仪素养教育,从校内学习分享延伸到校外实践交流,从辅导员到学院党政领导,深入学生宿舍、班级、课堂与学生面对面、键对键、时时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宣传教育。学生紧密联系个人事业发展与服务国家需要,2018年毕业生中有2名党员报名新疆公务员,1人选调。学院德育工作的经验,受多家外媒宣传推广,并接受湖南教育政务网的在线访谈。  “材”能为重,实施学业发展教育全程导师制。学院按1:5的师生比配备导师,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学业指导活动,规定六大导师职责,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全过程,彰显专业教师的育人初心与思政协同。2018年,在学业发展教育全程导师指导下,考研录取率28.86%,居全校第一,获全国“挑战杯”铜奖等奖项,获批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团队。

建筑学院:夯实基础 突出主题 扎实做好育人工作

摘要:建筑学院:夯实基础 突出主题 扎实做好育人工作   建筑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根据建筑学子特征及成长成才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夯实基础,突出主题”,培养“有梦想、有情怀、有使命、敢担当”的建筑人。  通过走进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引领学生,夯实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将学生思想引领提升教育做深做透。充分发挥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和干部五支队伍的作用。走进学生内部,关心学生,以感情支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先进思想引领、转化、提升他们,将学生日常管理抓实抓牢。  分年级开展主题教育。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梦想”主题教育,帮助他们树理想,明志向、确目标;中间年级(大二、大三、大四),突出“能力素质”主题教育,让中间年级学生增长了见识、增长了能力,提升了气质。高年级(毕业生),突出“情怀”主题教育,让毕业生有责任、有担当、有胸怀。分年级根据学生具体需要开展精细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侧重点,综合进行。

文法学院:专业实践服务蕴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育时代新人

摘要:文法学院:专业实践服务蕴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育时代新人   文法学院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深度融合,依托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润心成长辅导室、湖南省非遗研究培训基地和许磊校友奖学金等平台,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在军训、党校开班仪式、升旗观礼仪式及各级会议中,集体诵读传统文化精品;每周五进行诗文吟诵和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以文化讲堂和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用文学之美、国学之美、非遗之美、志愿服务之美等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以汉字听写大赛、国学知识竞赛、湖湘大学堂·云鼎文化大讲堂、《云影湖畔》、非遗匠心课堂等品牌,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魅力,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家国情怀。  将非遗传承保护作为思政教育新载体,组织来自2个国家、5个学院的近50名师生分赴省内8个市县进行暑期调研,立足实践育人,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彰显文法青年风范。

外国语学院:聚焦人才培养,创新学工模式

摘要:外国语学院:聚焦人才培养,创新学工模式   外国语学院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紧密围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渗透融合至学生工作模式,探索形成紧密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外国语+”学生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外语专业能力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举办英语竞赛、英语演讲赛、等系列专业活动,与交通学院合办国际招投标竞赛。2018年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1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9篇,均创近10年最好成绩。聚焦外语应用能力构建教育管理载体体系,全面营造学英语用英语的浓厚氛围,在学生入党、日常通知、学生活动、主题班会、报告讲座中均采用中英双语。聚焦外语实践能力构建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每年暑假组织“翻译医生”等社会实践活动,80%以上的学生深入民俗文化区、特产生产区等开展调研,撰写翻译报告。与全球最大印刷包装企业裕同集团等4家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预就业”,争取暑假带薪实习机会。与海外孔子学院共同培养“文化摆渡者”,2018年派9名学生到海外工作,推动学生国际化就业率达15%。

设计艺术学院:以“双馨三艺”实践育人模式开创美育新局面

摘要:设计艺术学院:以“双馨三艺”实践育人模式开创美育新局面   设计艺术学院持续探索分层次、多维度的“双馨三艺”美育实践育人模式,将美育工作融入育人工作。  以美寓德,培养德行双馨。实施“双馨工程”,以重大、传统节庆日加强教育,打造节日文化产品,提升制度美、管理美、纪律美。以美育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巧手艺行”行动,打造校园美育文化,鼓励“艺术尖子”乐于展示,举办主题画展、文化讲座、文创设计大赛等文化活动等数十场,吸引观众2000人次;以美促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开展“余香艺心”行动,打造“兿力量”新媒体,全年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留守儿童之家活动20次,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6次。以美启真,培养学生创新力。开展“筑梦艺路”行动,通过专业竞赛、专业工作室、专业社团、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浓郁专业学术氛围。举办16期“成长故事汇”,邀请优秀学生、优秀校友分享。2018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9项,国家级132项,省级359项,取得专利60项,连续4年获得国际红点奖。

国际学院:构建“引、塑、育、促”的“四位一体”学风建设机制

摘要:国际学院:构建“引、塑、育、促”的“四位一体”学风建设机制   国际学院狠抓学风建设,通过榜样激励、行为养成、学业帮扶、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学风建设机制。  用思想引领体系“引”,构建动力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榜样力量、名师讲堂、学长经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用行为养成活动“塑”,构建养成机制,引导学生自律向上。探索“寝室—小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集体自习、“脱机”课堂、领导听课、学业预警、违纪处分、保障出勤等措施促进行为习惯养成。用学业帮扶活动“育”,构建帮扶机制,实现学生互帮互学。抓实班风,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开设“学业辅导室”“寝室小课堂”,举办“学霸笔记”分享、四级备考、“1对1”等帮扶活动。用实践教育活动“促”,构建发展机制,指导学生实践成长。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广泛参与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将专业特色、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理想结合,开展工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中外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将专业知识学习帮扶融入汉语角和英语角。

城南学院:深化“5+1+2”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城南学院:深化“5+1+2”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城南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始终坚持全面、注重特色、以人为本,深化“5+1+2”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以实习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预就业”基地建设,2018年组织372名学生到基地开展工程实践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及时跟踪实习效果实地检查督导。以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学院2009年成立“麦田守望者协会”,10年来深入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2018年学院组织队伍深入5个贫困村为187名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红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引起社会积极反响。以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构建“院—校—省—国”四级递进参赛模式,形成以老生带新生、专业老师指导、辅导员组织管理的协同组织培养模式,培育多支学生参赛团队。2018年学生参赛成绩突出,在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3项、校级奖21项。(学工部 任志祥 整理)L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272次访问,全刊已有64165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