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副省长朱忠明来我校考察调研

摘要:朱忠明一行参观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飘逸/摄)  本报讯(记者 喻玲 杨力铮)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朱忠明,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省政府办公厅及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工作人员一行来我校考察调研,并出席了在我校举行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月活动启动仪式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校长曹一家全程陪同调研。  朱忠明首先参观了我校参与建设的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校长曾祥君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汇报了“配电网接地故障人身触电与森林火灾防治成套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针对配电线路故障引发人身触电、森林火灾和用户停电的“三大痛点”,攻克了1kΩ以上初始故障快速感知和安全处置的“卡脖子技术”。  朱忠明详细询问了该项技术的安全问题、成果转化情况和国际影响力。当听说该项技术已获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内外发明专利,并在电网公司推广应用120余套,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朱忠明表示了赞赏。他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智力优势引领创新,攻坚科研难题,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  参观结束后,朱忠明听取了学校情况汇报。付宏渊汇报了我校的整体情况,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思考。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参加了汇报会。  朱忠明表示,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主题,建设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成绩令人振奋。在新的征程中,要进一步抢抓机遇,服务好湖南“三高四新”战略。  朱忠明强调,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发展,深耕优势专业;要注重科技创新,聚焦湖南优势产业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更好地投身湖南经济建设主战场。  座谈会结束后,朱忠明一行考察了我校就业服务大厅,随后出席在我校举行的湖南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暨就业促进月活动的启动仪式。  会上,朱忠明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个人的成长成才,承载着家庭的期盼希望,更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是“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全力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朱忠明强调,要聚焦就业供给,引导“留下来”,坚持“沉下去”,主动“走出去”,着力拓宽就业渠道。要聚焦精准对接,持续优化就业指导,努力实现有就业意向的建档立卡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要聚焦创新创业,加强创业指导,搭建孵化平台,加大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更高质量就业。要聚焦社会需求,着眼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健全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就业促进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我校党委书记付宏渊致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讲话并共同宣布就业促进月活动全面启动。相关部门领导,在长普通高等学校分管就业工作副校(院)长及招生就业处处长、部分企业代表、教师代表、辅导员及毕业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现场会议,各市州教育(体)局、各高校相关人员参加线上视频会议。  就业推进会上,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分别作代表发言,我校2021届毕业生作高校代表发言,中建五局作企业代表发言。  湖南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月活动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由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我校承办,将从5月中下旬起持续到6月底,主要包括“1+6”系列活动:“1”是组织召开湖南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暨就业促进月活动启动仪式;“6”是开展系列招聘、开拓就业市场、宣传教育、举办相关赛事、开展研究培训、就业手续办理提质增效等活动。

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专题学习研讨

摘要:  本报讯(记者 李家春)5月20日至24日,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学史崇德”为主题,通过自学必读书目和篇目、集中研讨等形式,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第三次专题学习。  20日至23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开展自学。24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主持开展了专题读书班第三次集中学习研讨。校长曹一家、党委副书记蒋昌波、副校长谈传生先后以《深刻把握学史崇德的丰富内涵》《在学史崇德中践行“守正”“力行”》《崇德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为题作中心组发言。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一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喻志松,成员易思红、文佩到会指导并现场点评。  付宏渊首先介绍了我校前期学习研讨情况。他指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方案,围绕“学史明理”和“学史增信”开展了两次专题学习和研讨,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两次报道学校学习情况,省委教育工委简报28期推介了学校稳步推进学习教育的做法与成效。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典型人物与特色经验逾百次。  曹一家表示,学史崇德要从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强师德、严私德五个方面身体力行,深刻把握学史崇德的丰富内涵。他指出,立政德要对党忠诚,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明大德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守公德要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扎扎实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强师德要践行立德树人初心,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严私德要做到克己奉公,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廉洁修身的道德操守、通达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蒋昌波结合长理校训,阐述了如何在学史崇德中践行好“守正”“力行”的校训精神。他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好“守正”“力行”的校训精神,做到在崇德中守正,在学史中力行。要坚持政治品德上的“守正”,做到对党忠诚的“力行”;坚持理想信念上的“守正”,做到担当作为的“力行”;坚持党性宗旨上的“守正”,做到为民服务的“力行”;坚持操守行为上的“守正”,做到廉洁自律的“力行”。  谈传生认为,学史崇德要做到四个始终:立政德,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之心;明大德,始终保持为人民的赤诚之情;守公德,始终保持对权利的敬畏之心;严私德,始终保持对自己的约束之严。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用党性锤炼塑造人格;加强道德实践,用先进典型对照自我。要强化三种精神:强化实干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百强大学建设;强化担当精神,坚定不移破局解难;强化创新精神,坚定不移提升治理能力。  付宏渊在学习中重温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特意使用“完全”“彻底”作限定词,突出强调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宗旨的纯粹与极致。作为高校领导干部,担当问题是当前领导干部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干事创业首先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广大师生,是否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对党忠诚就是最大的政德,对党忠诚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要深刻体会“远在近中、理在事中、党在心中”的道理。对于高校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体现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真正办人民满意教育、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时刻关照学生,体现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的身体力行中。  喻志松对我校前期党史学习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校党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依规管理、从严治学,呈现出很多特色和亮点,最突出的亮点在于一个“实”字,具体表现在理论实、研讨实、结合实。对于学校下阶段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他提出,要深化理论学习,坚持科学谋划,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要求;要细化部署安排,坚持系统推进,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以优良作风确保学出高质量好效果。

我校举办“师魂映党旗”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摘要:  本报讯(记者 伍佩桢)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月27日下午,我校举行了“师魂映党旗”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决赛。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党委副书记蒋昌波、副校长蒋璟萍、纪委书记徐桂林出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百名师生一同观看了比赛。  经过各学院选拔赛和学校预选赛,共10名选手进入了校级决赛。10名教师选手结合党的百年历程和自身工作实际,讲述了袁隆平、吴孟超、黄大年等全国优秀教师榜样以及我校教师的典型事迹,畅谈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实践,表达了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教育情怀,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教师们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材料学院谢易真获得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钟芙蓉、化学学院张航、国际学院冀文秀获得二等奖,建筑学院邹芳、艺术学院肖虹、电气学院邓丰、法学院王寰、水利学院綦丽、交通学院翟曌获三等奖。与会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蒋璟萍对本次比赛进行了点评。她表示,本次比赛主题突出,旗帜鲜明;选手准备充分,演讲动人心弦;领导高度重视,活动效果显著。此次比赛既是我校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高贵品质的展现,也是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将推动全体教职工恪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使学校党的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最美教师”蓝茵茵、“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讲台”的周骞、“教高数的思政课教师”谭艳祥、“最美推销员”陈均杰、“乡村美容师”邓寒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集体和人物。此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旨在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我校教师师德教育,深入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在开展党史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中进一步淬炼自我、升华自我,增强敬业修德、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我校12项科技成果与企业成功签约

摘要:图为签约仪式现场。(李泰儒/摄)  本报讯(记者 伍佩桢)5月31日,长株潭三市——长沙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金融服务对接活动在我校云塘校区成功举办。我校“AI法律智能机器人”“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原料药研制”“光充储系统关键技术”等12个项目与企业成功签约,累计签约金额达6285万元。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邱继兴在讲话中指出,长株潭三市首次联合长沙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这既是科技工作跨区域协作的有力探索,也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充分体现。他强调,要聚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要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强力推进三市工作协作共建,促进长株潭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曹一家在致辞中表示,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83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9项、职务发明专利994项,并主动对接长沙市22条产业链,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30个,学校近一半的科技成果在长株潭转化。“十四五”时期,学校将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围绕湖南产业布局,成立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材料科学等202个研究院(所),组建“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研究院、洞庭湖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智库(研究院),聚焦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新能源与智慧电网、先进储能材料等十大重点任务着力攻关,为践行“三高四新”战略作出积极贡献,努力成为湖南科技创新重要源头。  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为我校授牌“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  我校的6位科技专家和团队代表还进行了项目路演。专家们从团队最新科研项目入手,就项目概况、核心技术、市场分析、项目运营等多方面对“土质填料智能路拌设备”“配电网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技术及成套装置”“新能源材料开发以及电力装备延寿技术”“‘云党建’系统应用与推广”等项目进行了分析讲解,项目受到参会企业及金融、投资机构的关注,三方就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  会上还开展了湘潭市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对接工作,湘潭市部分企业介绍了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并与我校专家教授进行深入对接。  本次活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和我校主办,长沙市科技局、株洲市科技局、湘潭市科技局、天心区人民政府承办,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天心区科技局、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长沙分中心、天心区科创联盟执行。来自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科技局负责人和各区县(市)科技局、园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投资机构负责人,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院长及专家教授共计250余人参会。副校长曾祥君主持会议。

简讯

摘要:  ● 5月26日至28日,受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托,由中国建筑学会张伶伶教授担任组长的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进行为期 3天的入校评估视察工作。其间,专家组参观了“建筑印象”展厅、建筑与规划实验中心、图书资料室、专业教学空间、研究所和画室;审查了教学管理资料、课程作业、教学计划及大纲、毕业设计等;现场听取了设计素描、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的课堂;分批次组织召开了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 5月28日,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湖南工业大学举行。会上,我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经管学院辅导员周路路、汽机学院辅导员彭琼英获评“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化学学院辅导员刘文成、文新学院辅导员楚艳鸽获评“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  ● 5月28日,我校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专题培训在云塘校区大会堂举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娟受邀作题为《和谐导学立德树人———导师的使命与责任》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导师职责,从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主体、三个维度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对导师提出的新要求。全体研究生导师、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等一同聆听报告。  ● 5月25日至28日,2021年湖南省高校辅导员校园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在我校举办。培训班为期4天,开展了9个单元教学,共有来自全省79所高校的109名辅导员参加。  ● 5月26日,省教育厅专家组一行4人来我校进行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专家组听取了我校实验室基本概况、安全组织体系建设、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认真查阅了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档案材料,并对危险化学品仓库、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室等进行了现场检查。

第02版:综合

“百年奋斗路,永远跟党走”

摘要:师生校友情绪高昂地开启健步之旅。(李潇璐/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5月22日,云塘校区田径场红旗飘扬,慷慨激昂的歌声响彻校园。  这是我校“百年奋斗路,永远跟党走”校友活动日暨第三届师生校友健步行活动现场。此次健步行是学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举措之一,长理人以健步、歌唱、舞蹈多种形式共同向党致敬。 万人步行展风貌  上午8点半,全校各学院师生、部门职工及校友组成的83支队伍齐聚田径场整装待发,整齐有序,队旗飘扬。在现场全体校友师生共同见证下,副校长刘朝晖、校友总会会长洪源渤教授正式启动本次活动。  随着一声枪响拉开活动序幕,2000多名师生校友纷纷迈开步子前行,途经大学生活动中心、汀香园、大会堂、步云桥等设有服务点的标志性建筑,最后到达文化广场。  虽然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大部分参赛者还是情绪高昂,乐此不疲地在终点颁奖台、“复兴号”宇宙飞船、“照片墙”前合影留念,并领取校友之家特别制作的精美纪念牌。  在这时,校友合唱团精心编排的激情昂扬的合唱节目《人民军队忠于党》将气氛推向高潮,全体人员共同加入合唱,场面激昂振奋,掌声、欢呼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校友齐聚忆校园  活动现场有一支身着红衣的队伍,是由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长沙校友组成的校友代表队。  他们专程从外地赶来母校参加活动:有前一天晚上专程从山东坐飞机过来的,也有活动当天一早从长沙周边驱车赶来的。不少校友已毕业参加工作多年,看着美丽的校园,感受熟悉的文化,他们感触良多。  “学校比我们就读的时候漂亮多了,设施也先进!”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志宏在水利水电行业奋斗了30多年,这次回到母校看到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感恩母校对他的教育:“学校教给了我‘终身学习、干净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终生。”  “学校组织的活动非常棒,各方面都体现了对校友的关怀之情。”现在任职于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校友董伟参加完活动后十分激动:“这次的活动是一次向党致敬的活动,意义非凡。我们党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我们也要为学社会、为学校、为学生全心全意服务。”  除了500多名校友专程返校参加活动外,北京、湖北、云南、海南等30余个校友会纷纷响应母校号召,在当地的红色地点“打卡”,重温往日的光辉岁月。线上线下联动,共同参与这一次“特殊的致敬”。  党史之中汲力量  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精心设计,在健步行各个服务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国大典等党史故事为背景,安排了身着红军服、解放军服、中山装等服装的志愿者,带大家重温党史。  校友合唱团是活动中一道别样的风景。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合唱团,拥有完全不输给年轻人的朝气。“我们团里一半成员都是党员,”校友合唱团的陈团长表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排练爱党、爱国的曲目,“这些歌有很强的艺术性,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对党和国家的热情。今天我们带领全场师生校友一起唱,比平时气氛更加热烈。”  “我刚刚也在大声地和大家一起唱歌,气氛太棒了,非常振奋人心。”给排水1802班包心雨同学是一名预备党员,参加完活动后十分激动:“今年是党的100周年生日,祝福我们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强大,祖国母亲永远繁荣昌盛。”  “一年一度的校友活动日暨健步行活动,已经成为我校校友活动中一个闪亮的品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副校长刘朝晖表示,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这次活动将师生校友凝聚一堂,一起重温党的历史、感念党的恩情,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记者 李潇玲 学生记者 张宇萍)

弘扬清风正气共建“清廉长理”

摘要:全体教职工: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推进“清廉长理”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树立教师廉洁从教、干部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以新的气象开启学校“十四五”新征程,以新的风貌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我们特向广大教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铭记责任,明廉敬廉廉洁之道首在明。古语有云:“不受曰廉,不污谓洁。”全体教职工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充分认识“廉”乃德之源,是师者之必要操守,是师德之重要底色;要深刻理解“成由廉来败由贪”的道理,珍惜身份荣誉、珍惜政治生命、珍惜组织信任;要时刻保持敬畏警惕,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牢固树立廉洁从教从政意识,从思想上筑好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  二、身体力行,讲廉践廉廉洁之道重在行。全体教职工要将“廉洁”二字镌刻在心头,落实在脚下,时时念之、事事察之、处处行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强化廉荣贪耻、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多些公心、少些私念,不慕虚名、不做虚功;要锤炼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坚持洁身自好、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防微杜渐,养成慎始慎终慎微慎独的习惯,将清正廉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以小廉促大廉,以小节成大义;要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不拿原则做交易,不用公权谋私利,不把“规矩”送人情;要保持“亲清”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不索要、不接受学生及家长任何形式的馈赠、宴请。  三、持之以恒,守廉倡廉廉洁之道贵在恒。全体教职工要保持守廉倡廉之定力,坚持自我净化和升华,度己度人;要恪守法纪,令行禁止,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做廉洁从教、廉洁从政的表率;要努力倡导厉行节约之风尚,杜绝奢侈浪费之现象,以俭养德,以俭促廉;要常敲警示钟,常打免疫针,自觉管好家属,塑造清廉家风;要常思贪欲之害、长立清正之志,常惕奢腐之惑、长修廉洁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守清白之身。“师道有尊扬正气,廉德无价袖清风。”希望全体教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崇廉守洁,用人格塑造人格,用心灵润泽心灵,用意志砥砺意志,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清廉长理”,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做出积极贡献。中共长沙理工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2021年5月25日

第03版:校园

【身边榜样】“看着他们成长高飞是世上最美好的事”

摘要:  一副黑框眼镜,一头干净的短发,一张略显严肃的脸,这是土木学院辅导员李小军老师给大家的初印象。接触久了,大家发现,他始终秉持辅导员初心,用心对待每一位同学;他注重学生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两手抓;他胸中有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初心不改,心中有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小军从乡村走来,一路的成长经历,让他从小就比同龄人要早熟一些。考进大学后,李小军的同学们发现,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在他那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久而久之,同学们习惯了遇事先向他寻求帮助,戏称他为“李老师”。“原来,我的经验可以引导、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李小军萌生了成为一名辅导员的想法,决心用心对待每一位同学,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因此,李小军考研时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读研期间,他担任了我校第六届研究生会主席,积累成为学生知心朋友的经验。毕业后,他顺利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但他发现,要真正当好“李老师”,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学生党建、就业辅导、心理咨询、学情数据分析……工作又细又杂,千头万绪。李小军每天早到晚走,基本不曾午休,周末加班是工作常态。“辅导员工作没有下班的概念,只要你想工作,就可以不休息。”在2020年毕业季,由于工作繁忙,他体重一度减了30多斤。  尽管工作琐碎又繁忙,但李小军从不后悔成为一名辅导员。“我特别喜欢跟学生待在一起,也愿意跟他们交流。”今年已是他在辅导员岗位上的第八个年头,看到自己带过的学生顺利毕业找到满意的工作,得知学生顺利考取硕士、博士,听闻学生事业上的成就,收到学生结婚、生子的信息……“那种持久的成就感、愉悦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注重思政,眼里有光  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让李小军亲身体会到学生干部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学生干部来自学生之中,服务于同学之内,在开展学生工作上有着特殊的优势。因此,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并由学生干部辐射到所有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能让学生干部更容易接受?李小军想到,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在思想上关照学生变得更加重要,既然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网络交流,那就利用网络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016年1月13日,他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小军哥话学生干部成长”,从学生干部的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潜力和情感的激发,学业和职业的规划等多角度撰文,短短17天就连续推出了11篇文章。  随着工作的开展,李小军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个人心得,个人公众号上的文章不再局限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他将公众号更名为“高校思政漫谈”后,撰写的文章涉及育人笔记、思政随笔、工作心得、榜样力量、毕业生来信等多方面内容。至今,该公众号共发布了原创文章120余篇,累计20余万字,阅读量达10万余人次。  电气学院的辅导员范凯在学生时期曾参与过李小军公众号的建设,每次推出毕业生来信和典型人物,他都能从后台数据直观感受到学生们对文章的喜爱,“这类文章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他很庆幸自己有过这段经历:“虽然当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很痛苦,但是提高了我的理论和写作水平,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  这让李小军进一步看到了思政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他明白,线上思政要抓,线下思政更要抓。  他决定从学生党员抓起,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  为了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及政治素养,他打造了“星火”读书会党建活动品牌,学生党员围绕每期不同的主题阅读相关书目并分享心得,目前已经开展19期;为了让学生党员感受榜样的力量,他打造了“党员先锋说”系列活动,邀请优秀党员师生就“援鄂战‘疫’玫瑰的医者仁心”“我眼中的‘五四’精神”等主题分享故事、表达心声。  “李老师是一个有思想、有创意、有文采的人,他擅长把活动办得很精彩、很有仪式感。”土木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熊龙祥同学认为,这些活动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党性、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自我,也拓宽了大家的眼界和思路。  线上线下两手一起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小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因此获得了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然而,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辅助工作,目前他正在攻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  情系社会,胸怀大爱  除了有思想、有创意,李小军还情系社会、胸怀大爱。这一点,他的学生感受最深。  去年跨年夜,土木学院黄豪同学洗漱完准备上床休息,结果不慎踩滑,从床梯上摔了下来。当时他以为只是扭伤,没有第一时间就医,第二天到校医院拍片才得知已经骨折。  李小军知道后,立即开车送黄豪去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一路上,李小军不时和黄豪聊天,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到医院后,李小军更是忙前忙后,帮他挂号、排队、取药,还垫付了5000元住院费。  离开时,李小军不停地嘱咐黄豪“有事给我打电话”。这一句简单的话,让黄豪感动不已,他说:“我很幸运能够遇到李老师。”  李小军不仅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他还带着学生一起将爱心奉献给社会。  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时,曾率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留守儿童问题;2012年,他在慈利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分管青少年权益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  成为辅导员之后,他决心要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于是,他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立了“红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以红色微课堂、精准扶贫调研、爱心信使、红色阅览室等活动和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在“红色微课堂”上,志愿者给孩子们唱红歌、讲红军故事;在“红色阅览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志愿者募捐的《雷锋的故事》《水浒传》;在“红烛”信中,文字拉近了志愿者和孩子之间心的距离;在红色地点参观时,志愿者和孩子们了解了革命先烈的事迹……“希望这些活动,能在提高同学们党性修养的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李小军说。  李文豪是志愿服务团的第一批成员,虽然现在已经毕业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但他仍然坚持每年参加这个活动。“这么多年过去,当初的孩子都长大了,也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看着他们考取大学,我特别有成就感,也明白了李老师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李小军愿陪着一届届学生一起成长,“看着他们成长高飞,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记者 李潇玲 学生记者 唐圳 李佳洋 朱开琼)

【记者观察】今天,你认真吃饭了吗?

摘要:  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全国各地群众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悼念。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就是要尊重他的心血,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今天,你认真吃饭了吗?  观粮食浪费之象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渐增大,部分人珍惜粮食的观念稍有淡化,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存在。  化学学院李福煜同学因“过于爱惜”粮食遭到过同学的调侃。“我喝大骨汤时特别仔细,同学笑话我像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就和他们说,牛骨的精华都浓缩在这碗汤里了,不喝完对不起它。”李福煜虽用玩笑幽默地回应了调侃,但她觉得爱惜粮食是不应该被调侃的。  让电气学院武景睿同学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在提倡光盘行动了,但是在餐馆,还是能看到浪费的行为:有的人请客吃饭“讲排场”,喜欢点很多的食物,但是酒足饭饱后剩下许多饭菜,他们“碍于面子”又不愿打包。“他们要了‘面子’却丢了‘里子’。”  “点外卖吃不完也是一种浪费。”交通学院李子锐同学发现,因为现在点外卖方便,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点外卖。但是因为外卖的份量都是固定的,有的人吃不完就会把剩下的扔掉。  对于粮食浪费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八字来评价。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较大,储备较足,但粮食问题仍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全民应树立节约意识、珍惜粮食。感粮食浪费之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节约粮食的行动刻不容缓。”马克思主义学院余乃忠教授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他现在每次看到被倒掉的剩饭剩菜都会觉得很可惜,虽然现在温饱对他来说已不再是问题,但在物资缺乏的地区,粮食尤为珍贵。“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辛勤劳作的耕种者和贫困山区吃不饱饭的孩子们。”  数统学院宋易泽同学参加过淘宝“95公益周”活动,这场公益活动是要给山区的孩子提供爱心午餐。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他听到有一位老师说:“你吃饭剩下的量就是非洲那些贫困孩子一天的总量。”听完这句话他沉默了很久。他觉得,虽然节约粮食只是一个很小的习惯,但浪费粮食却是一大恶习,大家往往知易行难。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吃饭很少添菜,”数统学院黄娟同学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懂得粮食的珍贵,“其实珍惜粮食应该从每个人做起。”  古人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责任。践节约粮食之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践行光盘行动,共建文明校园”……走进学校各个食堂,我们不难发现,节粮专题宣传海报、横幅和倡议书随处可见;LED屏幕滚动播放着厉行节约专题公益宣传小视频;学校道路两旁的宣传栏也展示了不少关于“拒绝浪费,尊重劳动”的宣传海报,号召大家“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  经管学院学生秦雨萱的饭量不是很大,以前每次食堂阿姨打的饭她都吃不完,但现在学校食堂可以打半份菜,“这样很人性化,不会浪费粮食了。”  学校在保质保量为师生服务的基础上,已向餐饮经营档口发出倡议,鼓励商家调整菜品数量、分量,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菜品,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同时,保证了学生的用餐体验。“从餐厨垃圾清运上,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节约意识越来越强,现在每日回收的泔水数量逐渐减少了,每天餐厨垃圾已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节约初见实效。而且泔水中固体所占比例也明显减少。”餐饮服务部主任李波说道。  文新学院张文嘉同学经常选择外卖,由于胃口小,每次她都会备注“半份饭”。“我觉得外卖平台可以做出改进,不用固定一元一大份饭,可以多设置选项,以照顾食量小的同学,避免浪费。”她建议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不要贪多,一次性点很多饭菜。  除此之外,各部门、学院为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也各出妙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教工餐厅改变了教工用餐模式,把原有套餐区域取消,改为按需取餐模式;后勤餐饮部门联合团委和学工部推出“21天光盘打卡”活动,督促和鼓励师生养成光盘习惯;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节约粮食讨论会,推动节约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并非难事,但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为节约粮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才可以营造出更好的爱粮节粮氛围。(学生记者 莫芷盈 韩雨霏)

【青春展台】田园尝辛苦,更惜盘中餐

摘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都是农民用汗水灌溉、用心血培育的。农民的不易或许只有我们切身体验,才能有所体会;粮食的宝贵或许只有亲眼见证,才能懂得珍惜。手把青秧插满田  交通学院学生杨洋在高一暑假和班级同学参加了到攸县的学农活动。  杨洋所在的中学每年会安排高一学生在暑期参加一次农业生产活动。杨洋她们去的是攸县罗家坪村,该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正值双抢时节,农民们都在稻田里忙着割稻、耕田和插秧。杨洋她们被安排的任务是插秧。  来到田间,很多同学都下田开始跟着农民伯伯一起插秧,杨洋害怕赤脚下去会有虫子,一直在田埂上犹豫。在班主任的一番劝说下,她终于鼓足勇气迈出了腿。当脚陷入泥地的那一瞬间,杨洋体会到了土地的亲切感,虽然很黏糊,不过踩着很踏实。  由于听不懂农民伯伯的方言,杨洋只能照着他的姿势学。她做得倒是有模有样,可是插的秧苗却是东倒西歪。烈日当空,还没插一会儿,杨洋就已汗流浃背。“我切身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的含义。”  那天杨洋插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秧。“看着一块块空白的田地被秧苗填补满,虽然我插得不太好,但是我还是很有成就感!”  两个小时的体验远不及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日常。那次课外实践体验,杨洋打心底认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对农民这个职业更加敬佩。 弯腰割稻体验足  出于对干农活的好奇,在初二暑假时,国际学院学生朱浩宇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一同学的老家,体验农活。  正值收割时分,同学的父亲知道他们要来体验农活,专门给他们留了一块小田地。他领他们来到田间,亲自示范,教他们如何割稻。在他的耐心教导下,朱浩宇他们戴上草帽,俯下腰,一手持稻草,一手握镰刀,开始割稻。“我最初还觉得割稻很新奇,一把一把地割挺解压的!”  然而,过了一会,他就不这么想了。丰收时节的太阳是火辣的,虽然朱浩宇穿着长袖长裤,避免了晒伤,但是这也让他感到更加闷热,汗如雨下,而且长时间的弯腰动作,也让朱浩宇感到腰酸背痛。当他起身舒展,想要休息时,抬头看到的都是田间零零散散农民的身影,他们一直在田地里忙碌。朱浩宇觉得自己体验的这些真的算不了什么,那些农民才是真正辛苦。  稍作调整,朱浩宇又重新投入到割稻任务中。人多力量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负责的那块小田地割稻任务总算完成了。这时,同学的爸爸也给他们送来了大西瓜,“我第一次觉得西瓜是那样的甜!”  割完稻谷手上留下了划痕,可是他并不觉得疼,而是开心。“那是我劳作的痕迹,回家我还专门给我爸妈看,他们还表扬我了。”收晒玉米一条龙  文新学院冯晨阳同学干农活的记忆,还停留在两年前帮奶奶收玉米的时候。  奶奶家种了一亩地的玉米,冯晨阳暑假去的时候正好赶上玉米丰收。由于奶奶担心收割机收割不了倒下的玉米造成浪费,所以宁愿人力收割玉米。  冯晨阳和奶奶分工合作。他负责用镰刀把玉米秆割倒,奶奶负责掰玉米棒并将其装上小推车。他一次左手抓三到四根玉米秆,右手割;一趟同时割四到六垄,便于腾开地方放割倒的玉米秆。他和奶奶“各司其职”,没过多久就完成了近半亩的工作量。  将玉米棒运回家后,下一道工序是掰玉米叶。拿出小板凳,坐在庭院里,冯晨阳开始给玉米棒剥叶。看着院子里那么多新鲜待剥的玉米棒,他内心其实有些抗拒,不过想着奶奶一个人做也会很辛苦,也就坚持下来了。和奶奶一同掰叶的时候,他们互唠家常,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快乐。  剥完玉米叶后,奶奶拿着部分玉米棒进行剥粒处理,冯晨阳则把其它的玉米棒运上屋顶进行晾晒。玉米的收剥晒工序基本就完成了。  “很怀念和奶奶一起干农活的日子。不仅能帮她分担一点农活,而且我还能多陪一陪她。”(学生记者 陈慧)

【光影记忆】光盘行动

摘要:  “光盘行动”需要的不只是一场行动,而是我们每个人养成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从小事做起。食堂里放置的宣传展板意在提醒大家节约粮食。(摄影 莫芷盈)同学们按需取餐避免浪费。(摄影 吴宗喆)认真吃下每一口食物,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尊重。(摄影 江世涵)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杜绝浪费。(摄影 于天乐)光盘行动,不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行动中。(摄影 吴宗喆)

第04版:副刊

【“四史”学习教育之读书明理】永远的道德楷模,不朽的科学丰碑

摘要: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山河垂泪,举国同悲!袁老是我无比敬仰的科学家,是永远的道德楷模,不朽的科学丰碑。  袁老具有崇高的精神风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早已不仅是作为一个单个的人的形象而存在,而是属于一种精神存在和象征。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勇敢担当和高尚情怀。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他具有造福苍生、救世济民的高尚情怀。他从来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他是一个登上世界之巅、誉满全球的科学家,当他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同时到达了我国古代先贤所推崇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人生价值准则。有人称“袁隆平是一个世界顶尖级的、战略性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一个世界的、中国的平民科学家”(见陈启文著:《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482页。以下简称“陈著”),他是当之无愧的。  袁老具有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他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在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展之路上,他都站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制高点,在培育出一代代杂交水稻品种的同时,袁老在杂交水稻的科学理论上也作出了前所未有、填补这一领域科学空白的贡献。在数十年的实践中,他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陈著,第481-482页)。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袁老的科学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他)每次从试验田回来都是满头大汗,两手黢黑,整个人就像刚从烂泥坑里爬出来似的,又加之长年累月日晒雨淋,那原本就瘦削的脸孔变得更加干裂粗糙,看上去就像一个十足的老农了。”(陈著,第139页)除了身体上的劳顿辛苦之外,更大的挑战在于探索科学未知世界的艰辛。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性难题,要取得成功,每一步都充满着汗水和艰辛。  袁老深爱着祖国和人民。毛主席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袁老对此感受颇深。袁老经过战乱和饥荒,尤其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他“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每一刻都在难以忍受的饥饿中挣扎”(陈著,第90页)。多少年后,自然灾害期间一段触目惊心的往事,不知被袁老反复讲述过多少遍。只要触及粮食问题,他首先就要从那悲惨的一幕讲起:“我至少亲眼看见有五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的是路有饿殍啊!”(陈著,第92页)袁老说:“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种田的人都吃不饱,像我们这种学农出身的人能说没有责任吗?”(陈著,第93页)他认为,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免于饥饿,这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天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奋战在攻克杂交水稻难题之路上。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其名作《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饱含深情地说:“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袁老就是这样一位“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是“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袁老的科研成果已经获得多少奖项,他自己可能都数不清楚。但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对他的喜爱和尊敬,可能是他自身价值和卓著成就的最好例证。在20世纪90年代,袁老有一次去湖北考察杂交水稻,在黄冈和罗田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一个老乡一眼就认出了袁老,但他不敢相信,就那么迷迷愣愣地看着,像在做梦,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在做梦时,他激动得大喊大叫:“老天啊,我看见米菩萨了,我看见活菩萨了!”这一喊可不得了,呼啦啦地,一村的农民都拥上来了,很快,周边村的老乡们也蜂拥而来,他们都想要看看这位救苦救难、让农民吃饱了肚子的“活菩萨”,还有人说“真想喊一声袁隆平万岁”(陈著,第467页)。这可让袁老犯难了,他既不想当菩萨,也不想被人称为当代神农,而一听有人喊“万岁”更是条件反射、惊恐莫名。可他越是这样低调地为人处世,那些对他感恩戴德的农民就越觉得这样委屈了他老人家。于是,便有了一位农民拿出多年的积蓄为袁老塑像的故事。那位为袁老塑像的农民叫曹宏球,湖南省郴州市华塘镇塔水村人。曹宏球和一同富裕起来的村民自发捐出了两亩稻田,建起了一个“稻仙园”,园中安放着袁老的汉白玉石雕像(陈著,第468-477页)。袁老的杂交水稻让人民群众吃饱饭,人民群众也没有忘记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袁老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的世界》的封面上,已近耄耋之年的袁老右手掌抚在右前额,头部微微前倾、俯视,好像在与人交谈,又好像是想起了十分开心的事情,慈祥和蔼的脸庞上洋溢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孩童般天真无邪的开怀大笑。这笑脸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好像显现着他纯真、丰富、炽烈的精神世界。我想,只有内心世界无比纯真的人才能绽放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笑容。如今,袁老已经驾鹤西去,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应当永怀感恩和崇敬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工作,努力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袁老学习、致敬!  袁隆平院士千古!

【教师寄语】做一粒好种子

摘要:  2021届的毕业同学,即将迎着璀璨的霞光,背负行囊、满怀壮志地奔赴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开始大展身手、建功立业。此时此刻,作为一名和大家朝夕相处的老教师,情不自禁地向你们奉上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人尽皆知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时称黔阳地区)的安江农业学校(简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中专教师,他有时在教室里向同学们传授农业知识,有时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业实验。几年之后,他在水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他不辞辛劳地坚持杂交水稻实验,日积月累,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66年初,他撰写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当年的第4期《科学通报》上,引起了农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管环境多么复杂,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袁隆平总是矢志不渝地带领师生们一道进行实验。1975年,杂交水稻终于通过鉴定,开始大面积推广,且亩产数量节节攀升,直至突破1500公斤大关,刷新世界纪录。  从刚刚迈出校门的青衿之岁到耄耋之年,袁隆平以68个春秋寒暑向人们昭示:他是一粒实实在在的“好种子”。他健康的身体,从没有离开过社会实践;他健康的精神,全是对共产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他健康的情感,则凸显出自己是如何通过所从事的职业来切切实实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正是这三种“健康”,成就了一位“根深叶茂,枝粗果硕”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由是希望2021届的毕业同学能够以袁隆平为精神标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做一粒“好种子”。无论是在暑气蒸人的桥梁工地,还是在洪水汹涌的大江两岸;无论是在严寒冰凌的高压电站,还是在账册如山的计算库房;无论是在国徽高悬的法庭之中,还是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面,从长沙理工大学走出去的莘莘学子,全都能够以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健康的情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竭尽全力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甚至更长的年岁以后,母校将以热烈而挚爱的情怀迎接“根深叶茂,枝粗果硕”的校友们凯旋。

【名人风采】稻译有道

摘要:  我曾经在袁隆平老先生身边工作了半年多时间。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袁老的音容笑貌至今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时光回到1986年,袁老研究的杂交水稻已在国内外成功推广种植了10余年,累计种植面积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986年,湖南省科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在杂交水稻之都———长沙联合举办了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  那一年,我刚研究生毕业,回到邵阳一所大专院校教英语。因友人推荐,我临时借调到袁老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与大会的筹备并全程担任大会英文翻译。来中心后,我的主要工作是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秘书处和国外代表沟通。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学习并掌握杂交水稻基本知识,了解杂交水稻育种、栽培等英文专业术语及表述方式。我还时常会与杂交中心的科技人员一起去田里看稻子,品味杂交水稻沁人心脾的稻香,感受杂交水稻根粗苗壮的长势。其间,我有机会与袁老频繁接触并认真研读了袁先生独著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中英文对照版)。记得有一次我把“杂交第一代”翻译得过于复杂,不符合水稻育种的专业表达。袁老笑盈盈地指导我说:“就叫F,,One。”。顷刻间,我对袁老人品和学识的崇拜油然而生。  当时,袁老任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主任和第一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联合主席。因工作需要,我经常需要向袁老当面汇报并请他做指示。袁老每次都是那样和蔼可亲,仔细地听取我的汇报,并时常轻拍我的肩鼓励我大胆地工作,丝毫没有一点知名大科学家的架子。  有一次,我向袁老汇报完工作,提出想与他合个影,他立刻爽快地答应,并亲自选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库房的转闸门前合影留念。拍照时,袁老开怀大笑地接连说:“Cheers!Cheers!(笑一个!)”由于特别兴奋,我简直收敛不住自己的笑容,摆拍了好几次才合影成功。袁老当时56岁,与我父亲年龄相仿,他给予我父爱般的关怀与关照。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宝贵的合影。  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86年10月金秋在长沙如期召开。来自全球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中外代表齐聚长沙五一路芙蓉宾馆参加研讨会,可谓盛况空前。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Dr. M. S. Swaminathan)率全所各国专家来长沙参会。  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就是由斯瓦米纳森博士在这次大会上首次提出。他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Father of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番评价立刻赢得了各国与会代表的公认并在国际社会传播开来。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大会闭幕后的答谢宴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的一句英文致辞:“You can see three colors of a paddy rice field in China within a day. It is golden yellow in the morning,black at noon,and green in the afternoon. (你一天内能看到中国稻田三种颜色, 即早上金黄色,中午黑色,下午绿色。)”他用此来形容中国稻田7月时节一天之内抢收、抢耕、抢插稻子后土地所呈现的三种颜色,赞美勤劳吃苦的中国农民。袁老听后直点头。其实,袁老的英语功底很深,听说相当流利、地道。我亲眼见证他在研讨会上及稻田边等各种场合,用流利的英语与国外的代表进行学术探讨并解惑答疑。此次会议取得了空前成功,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为我国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全面推广和种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的大会翻译工作得到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认可。会议闭幕后,我收到了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亲笔签名的感谢信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给我单位的感谢信。  一年后,袁老单位向我发出了邀请,欢迎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专职翻译。可惜,我因个人原因遗憾错过,但也成就了我与袁老的这段译事的美好回忆。(作者系外语学院退休教师)

【湘江时评】勤俭节约的传统丢不得

摘要:  前几年,我曾和我校一批统战人士去拜访袁隆平老先生。那天一大早他和一群年轻人打了一场排球比赛,擦了擦汗便到会议室和我们畅谈。八十多岁的袁老身体如此硬朗令人惊奇,更令人惊奇的是名满全球的袁老衣着朴素、饮食简单,一生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本色,令后辈由衷叹服。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读书人,乃至山野村夫,都极为重视。历朝历代,与勤俭节约有关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我手头有三部中国古代名言辞典。一部是《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在十六大类“品德”之下设立了“勤惰、俭奢”小目,选录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关朗》)”等名句;第二部是《中国名言辞典》,在第三大类“论政”之下设立了“节俭”小目,选录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意谓俭朴节约,才不会困穷)”“风俗不淳朴,则财用无丰足(宋·林逋《省心录》,意为社会风气如果不朴素俭省,那么钱财物用就没有丰富充足的时候)”;第三部为《教子格言辞典》,在第一大类“做人”之下设立了“俭约、奢靡”小目,大量选录历代的名人家训,阐明了节俭的道理,从唐代李世民告诫帝王家族后辈所说的“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到宋代司马光教导儿子的“有德者皆由俭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史不绝书。特别是清代的曾国藩,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他一再在家书中叮嘱儿子“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自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由上可见,古人之所以非常重视节俭,小而言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家庭兴旺之本,大而言之则事关国家的盛衰与危亡。  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视勤俭节约为美德,不仅大力倡导,而且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在胜利面前要牢记“两个务必”,第二个就是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反浪费就是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勤俭节约是共产党人的美德。做不到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周恩来多次召开家庭会议,教育后辈明白勤俭节约的深远意义,他说:“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刘少奇一再告诫:“艰苦朴素这个好传统,啥时候也丢不得呀!”对摆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等恶习,他深恶痛绝,警告说:“这样搞,要亡党亡国的啊!”  在农耕时代、物质匮乏时期,只有勤俭节约,才能积累财富,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在物质大为丰富时期,是否就可以铺张、奢靡?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须知虽然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6亿多人人均月收入仅一千元,数千万人刚刚脱贫,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不仅仅是着眼于疫情过后有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更是为了弘扬传统美德、居安思危、着眼长远之举。  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奖项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以表彰其“在对抗饥饿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为改善遭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所作的贡献,以及其在防止将饥饿问题作为战争和冲突的武器方面,发挥的推动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依然食不果腹,因此国际社会决心在2030年前在世界范围内终结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有网友见到此消息后留言说:“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好好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连生存的基本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瞬间觉得这顿饭更香了,生活也开始变得美好了!珍惜此刻!拒绝浪费!”放眼世界,反观自身,虽然我国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勤俭节约的传统丢不得啊!

【呵笔成诗】悼念袁公隆平先生

摘要:细细的雨冷冷的风一个人走了全世界鞠躬何谓民族何谓民生中华大地南北西东人流、花海呐喊、狂奔稻香的味道飘满了天空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335次访问,全刊已有641758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