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考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喻玲 李家春)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深入湖南考察调研,在考察调研中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连日来,我校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的部署及省委教育工委的相关工作安排,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重要著作,在全校掀起了学习热潮。将学习湖南考察讲话精神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结合  9月26日,校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湖南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主持并进行了领学。  付宏渊从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考察的主要行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湖南之行的新提法、湖南省委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领学。  付宏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湖南“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指引,为湖南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还提出了一些新提法,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坐标,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各项工作。  付宏渊要求,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长期任务,组织传达学习、深入交流研讨、加强宣传诠释、结合学校工作抓落实,将精神要义传达到每一名师生员工,转化为“双一流”和“百强”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  9月28日,我校召开党政工作例会,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二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继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主持,校长曹一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邹宏如进行了领学。  曹一家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和成绩。曹一家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学校“十四五”建设和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地位,进一步增强科研工作的使命感,谋划好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解决好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邹宏如在领学中,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实现“四新”的要求入手,分析了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湖南之行提出的发展新论断、民生新部署、党建新要求。邹宏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转化为工作的新起点,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高校力量。  付宏渊在总结时强调,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考察讲话精神与学校正在进行的“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逐条逐项认真研究习总书记对湖南的新要求,在新5G、新基建、新工科、新能源等交叉学科上实现突破。  付宏渊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湖南发展提供了指引,也带来新的机遇。学校近年来能抓住每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得益于我们有大批潜心育人的教师队伍,有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有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工,好的作风要继承和发扬。付宏渊结合讲话精神对党员干部提出四点要求:要敢担当善作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推动工作;要勇于创新,要有敢闯敢干的精神;要善于传承,继承好长理的干事文化和纯粹的大学文化;要讲政治守纪律,站稳政治立场,做守纪律的表率。  下一阶段,各二级党组织还将通过专题宣讲、主题党日、交流研讨等方式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重要讲话精神。用新思想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9月17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一办四楼会议室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其他成员参加学习,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主持学习。  会前,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紧扣学习专题开展了自学,并结合各自工作撰写了学习体会。在专题学习会上,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副校长黄立宏、谈传生作中心发言;校长曹一家,校党委副书记邹宏如作交流发言。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讲话精神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付宏渊在题为“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的中心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大局”理论,贯穿于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后,我党领导核心对中国和世界发展总体形势的又一科学论断,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论述的重大理论价值。他指出,“两个大局”的根本要义在于坚守和追求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两个大局”的内在要求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实践要义,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中西方斗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斗争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时自觉胸怀“两个大局”,在谋划工作时自觉服从“两个大局”,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找准学校发展定位,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谈传生作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的中心发言。他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他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实现广大人民的愿望上,二是体现在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上,三是体现在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上,四是体现在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上,五是体现在从严治党、不断自我完善上。  黄立宏作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建设能胜任培养时代新人要求的高素养师资队伍”的中心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是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深入学习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好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历来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能胜任培养时代新人要求的高素养师资队伍。他提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曹一家重点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交流了学习体会。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项工作上学校大有可为,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尤其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早规划、早部署。  邹宏如围绕“如何整体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精神”和“如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交流了学习体会。他建议,按照“1+5+3+1”的学习思路有助于全面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19个章节内容;他提出,高校也是“国之重器”,高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政治方向标准、成果创新性标准、制度保障性标准和社会贡献性标准。  付宏渊强调,校党委中心组要做好领学、督学和指导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和联系实际学。学习要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万名新生开启长理逐梦征程

摘要:  本报讯(通讯员 计潇)9月19日,我校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本科新生军训动员大会在金盆岭校区田径场举行。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校长曹一家,校党委副书记邹宏如,副校长杨伟军、叶泽、黄立宏、谈传生、蒋昌波,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齐路良出席大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2020级新生辅导员和全体2020级新生参加了大会。今年共有6836名本科生、2488名研究生、176名留学生加入长理大家庭,开启逐梦新征程。  上午7点半,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曹一家代表全校师生对2020级新生表示欢迎和祝贺,并作了题为“续写精彩的人生答卷”的讲话(详见本版)。他赞扬了全体新生在人生上一阶段的努力,希冀大家在长理续写人生精彩,做到“胸怀家国,砥砺为学之志;守正创新,铺筑笃学之路;敬畏生命,通达实学之境”。他深情寄语新生:要勇敢地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续写精彩的人生答卷,成就璀璨的人生。他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军训中刻苦训练,强健体魄,磨砺意志,锤炼作风,增强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时刻准备着。  教师代表、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健在发言中希望同学们以美启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做一个求真的人;以美储善,胸怀天下、悲悯万物,做一个向善的人;以美育美,超越功利、涵养纯粹,做一个尚美的人。  “大学是最美丽的相聚、最美好的期待、最值得的奋斗。”在校学生代表、外国语学院学生冯程宇分享了在长理精彩的大学生活,并鼓励新生咬定奋斗的目标、永葆奋斗的态度、坚持奋斗的行动,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长理学子的华丽篇章,奔向美好未来。  新生代表、国际学院2020级教学改革试点班学生胡畅讲述了自己追随姐姐脚步、坚定选择长理的故事。他期待融入长理、逐梦长理,并在发言中郑重承诺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祖国和人民付出全部的青春与力量。  本次开学典礼首次采用了全程直播,师生、家长和校友可在线上线下同步观看。

图片新闻

摘要:  9月25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在云塘校区体育馆举行。本次招聘会涵盖土木、交通、经管、机械、文法、材料、水利等相关专业,来自我校及长沙周边高校2020届10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了招聘会。图为招聘会现场。(文/图于明浩)9月25日,湖南省禁毒协会高校分会启动仪式暨第三届“我是答题王”禁毒知识竞赛大学生专场赛启动仪式在我校云塘校区大会堂举办,“美丽校园绿色无毒”专题讲座同时开讲。我校2020级部分新生参加了仪式,并庄严宣誓远离毒品。图为新生宣誓现场。(文/张航 熊英 图/张鑫宇)

第02版:综合

我校获74项2020年度国家自科基金立项资助

摘要:  本报讯(通讯员 彭军华)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截至目前,我校共有74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7项,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较去年分别增长24%和68%,立项资助数创学校历史新高。  74个项目中,土木学院获资助17项、交通学院获资助11项、汽机学院获资助10项、化学学院获资助7项、电气学院获资助6项、能动学院获资助5项、水利学院获资助4项、物电学院获资助4项、材料学院获资助3项、计通学院获资助3项、数统学院获资助3项、建筑学院获资助1项。  学校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多次召开专题布置和协调推进会,将基金申报与获批情况纳入学院考核的目标任务。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教职工仍积极投身科研一线,与职能部门和学院一起推行国家基金申请周进度管理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申报书质量。本年度,全校共申报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2项,比去年增加近60%,创下了历年之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情况是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守初心 践使命 立足本职做贡献

摘要:  本报讯(记者 杨力铮)9月22日,我校组织学习了一场题为“守初心践使命立足本职做贡献”的“脱贫攻坚”专题党课。党课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宋刘斌主讲,通过展现扶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的故事,激励全体党员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同时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总结了脱贫攻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党课由校党委副书记邹宏如主持。机关党委200多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聆听了党课。  宋刘斌表示,三年多的扶贫岁月,自己面临了很多困难,但是也坚定了初心、明确了使命,更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深刻认识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事关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他以三点对自身的要求与全体党员干部共勉: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艰苦奋斗中强化政治担当;在真抓实干中练就过硬本领;在为民服务中发扬奉献精神。  党课结束后,机关党委书记李修春围绕机关党员干部应做“讲政治 守规矩”的表率作了讲话。他阐述了探讨这个问题的背景,分析了什么是讲政治、守规矩,明确指出不讲政治、不守规矩的危害,分析了目前机关存在的与建设“百强”高校不相适应的现象,认为机关党员干部要加强《党章》和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抓紧抓好自身党性的锤炼,服务好师生,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  邹宏如总结指出,宋刘斌与扶贫工作队队员们艰辛付出、无私奉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变了扶贫村的面貌,让枧杆山村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示范村。扶贫队的精神值得弘扬,也应该传承到党员干部今后的工作中。  就如何“讲政治、守规矩”,邹宏如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对照高校教书育人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认识党员与教师双重身份崇高的使命感;要对照学校“百强”目标,查找不足,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要坚持成果导向,注重工作实效,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驻村期间,我校扶贫工作队队员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堡垒作用,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价值追求,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解决村民的各种实际困难;把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调动各行各业参与扶贫,形成了扶贫合力;把习总书记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一起抓,实现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双促进。

我校召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摘要:  本报讯(通讯员 蔡喜平 赵冰)9月24日,我校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一办六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校长曹一家,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曹一家主持。  会上,曹一家宣读了《关于公布长沙理工大学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的通知》,并逐一给每位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经过校长提名,参会全体委员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主任由郑健龙院士担任,副主任由曾祥君、颜东煌、龙科军担任;秘书长由敖洁担任,副秘书长由管德清、杨华峰、刘朝晖、王磊、刘建江担任。  经过会议推选,产生了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指导三个专门委员会委员名单及其主任、副主任。其中,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分别由曾祥君、张新华担任;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分别由颜东煌、李微担任;人才培养与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分别由龙科军、黄坚担任。  郑健龙院士指出,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方面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各位委员要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学术道德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曹一家指出,学术委员会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与学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委员都是我校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成果申报、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注重发挥好学术委员的作用,以更好推进科学决策。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做好服务,为学术委员会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付宏渊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并对加强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学校学术委员会在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既是学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大学章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学校加强民主管理、推进学术评价公平、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更是学校落实学术兴校、依法治校理念、推进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二是要大力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委员在学校学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学科专业与学位点的设置与调整等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学术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发挥好学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及每位委员的聪明才智。三是希望每位委员加强自身建设,做加强理论学习的表率、教书育人的表率、维护学术至上的表率、诚信尚德的表率,切实为我校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还就《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建议》作了说明,参会委员讨论通过了此工作建议。

第二届双一流背景下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喻玲 通讯员 向薇)9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双一流背景下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我校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共同主办,教育部动画与数字媒体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及全国90余高校的2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问题。  研讨会上,我校校长曹一家介绍了艺术学院的专业办学特色,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8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8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给艺术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全球技术浪潮对艺术、科技和设计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新时代、新产业和数字经济对人才多样化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讨会还举行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大赛设影视艺术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动画专业、漫画插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艺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AI/VR/AR(含游戏)专业、电子竞技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共12个比赛专业组。全国院校积极参与,经过网络评审和专家专业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36名,二等奖96名,三等奖119名,10所院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我校作品《三维形态构成—线构成的形式》荣获产品设计专业一等奖。

我校与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摘要:  本报讯(通讯员 彭琼英 汪伦)9月15日至17日,我校先后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交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这两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9月15日,我校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签约仪式在一办五楼会议室举行。中联重科集团副总裁孙昌军、我校副校长黄立宏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为企业、学校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校企双方将在校内联合组建“中联”营销班、“中联”生产班。签约后,双方就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高素质人才培养、制造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据悉,联合培养班目前已在全校范围内招生50余人。  9月17日,我校与浙江交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一办六楼会议室举行。浙江交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林春和我校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赵利平代表校企双方共同签署了长沙理工大学与浙江交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后,校企双方就合作细节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交流。

第03版:校园

【记者观察】在长理遇见你

摘要:  9月的长理,迎来了6836名本科生、2488名研究生、176名留学生,他们为校园又增添了一抹青春的色彩。学校各部门积极联动起来,只为在长理和他们完美相遇。  做足准备,只为迎你  新生报到这几天,恰逢长沙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是学校的迎新工作没有因此打一点折扣。  电气学院的新生贾淞淇和其他新生一样,到了学校后自觉进入疫情防控检测通道,出具相关证件,在测量体温正常后进入校园。他拉着行李箱在校园里边走边看,校园里暑期改造后的柏油路笔直平整,指示牌设置醒目,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  贾淞淇是蒙古族,身高两米左右,比常人高出一大截。他原以为自己会像中学时一样,睡觉只能蜷着身体缩在床上,没想到走进宿舍就收获了一个惊喜——学院特地为他改造了床铺,足够容纳他的身高。  贾淞淇对学校的贴心十分感动,“宿舍里床上用品及生活设施都很齐全,学校还特地为我准备了合适的床,这让我的新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让我更期待在学校未来的四年时光。”  老生们也发现了学校的一些新变化。文新系2019级迎新志愿者张文婧返回金盆岭校区进行迎新工作时,惊奇地发现西苑食堂三楼竟然安排上了自助旋转小火锅,菜品多样、价格实惠、环境干净整洁,让她这位搬到云塘的“老学姐”羡慕不已,感叹“在长理学习真幸福”。  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地为每位新生安排了对接的志愿者,在火车站、高铁南站出口,尚双塘、黄土岭地铁站设立了迎新引导点,为新生指路。新学期,学校始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每天定时定点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杀,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师生健康平安。  传递温暖,只为等你  初入大学遇到的同学、老师,让这个有着些许凉意的秋天仿佛升温了好几度,也为新生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了温馨的第一笔。  家住河北的新生张瑶和父母选择自驾来学校报到,长达两天的路程,让她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对长理的新生活更加充满期待。“初入大学感觉很好,和预期的一样。尤其是在迎新学长的带领下,开学报到事项一切顺利。”迎新学长既主动帮张瑶提行李,又为她介绍学校,还十分耐心给她介绍所学专业内容,让她觉得十分感激。  在新生来校前,2019级的许多学生就自愿报名参与迎新志愿者工作。每位志愿者负责接待三到五名新生,指导他们入住宿舍、领取军训服装等。  材料学院往届学生都是住在云塘校区,今年的新生被安排在金盆岭校区。在新生来校前,材料学院青志协组织了50名志愿者前去金盆岭校区三次踩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校区环境,给新生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  此次迎新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了许多难题:距离远、对金盆岭校区不熟悉以及天气不佳等等,但是他们都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顺利完成了迎新任务。材料学院青志协部长章鑫宇表示:“尽管辛苦,但能帮助到学弟学妹们我们很开心。”  经管学院新生彭锐独自一人前来学校报到的,可是他并不感到孤单。当他看到宿舍门前竖立的大型迎新牌“你好,经管YOUNG”和横幅“欢迎经管学院2020级新生”时,感受到了满满的亲切感。他很开心能加入经管这个大家庭,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们的辅导员真的很暖心。”初来乍到,令化学学院新生胡洁怡最为感动的当属她们辅导员熊英老师的贴心言语。熊老师贴心地在QQ群里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备好雨伞,还让她们来校找一个自己心仪的地方,留下与大学的第一张合影。老师的一言一语间无不透露了她对新生的关怀与期待,这让身处异地的胡洁怡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温暖。    充满意义,只因是你  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是新生在大学里第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意味着要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单一走向多元,开启人生新篇章。在众多长理新生中,有这样几位同学,他们的开学第一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9月17日,正好是艺术学院张彤彤同学的19岁生日。生日遇上报到日,让这个日子变得更加特别。  张彤彤的家远在新疆,她一个人从遥远的西北来到长沙。这个生日没有父母的陪伴,让张彤彤不免有点失落和孤独,准备这一天就随便过了。没想到刚到学校门口,她就发现志愿者已经在等她,陪着她完成报到手续、带她采购生活必需品。“我报到和领军训服的时候人挺多的,但是迎新志愿者一直陪在我身边,和我讲话解闷。”  学院辅导员程静征老师得知今天是她的生日,准备了一些小零食送给她;班助在班级群里带头祝她生日快乐,同学们接龙,给她刷出了满屏的“生日快乐”;回到宿舍,室友们关上灯,捧着蛋糕,在她耳边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张彤彤表示学院和室友送给她这个特殊的生日礼物,让她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国际学院教改班的新生胡畅和长理有着不解之缘——他已经不是家里第一位长理人了。2009年,胡畅的姐姐考入长理,学习计算机专业,他经常从姐姐那听到她说起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天南地北的有趣同学,从那时起,他就对长理心生向往。  “努力学习,像姐姐一样将来考个好大学!”是全家人对他的鼓励,少时的他心中的大学就等同于长理。今年,他毫不犹豫地将长理作为第一志愿,如愿将姐姐的大学变成了自己的大学。  如今,新生们已顺利报到,他们将在长理,开启新的生活,遇见新的自己。(学生记者 陈慧 王馨瑶 李昀寰 李静 摄影 朱杰)

【云影之声】话题:铭记历史

摘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抵抗,这和平来之不易。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计通学院学生朱陈潢:我从爷爷的口中第一次听到“抗战精神”,他给我讲过很多抗战时期的事,我也因此对那段历史熟记于心。如今我长大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前辈们是靠着怎样顽强的革命精神抵御敌人的入侵,我无时无刻不被感染,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像他们一样,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交通学院何启源:今年因为疫情,我们中国再一次展现了团结一心的力量,而这样的精神其实在89年前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一线医护人员都如同革命战士,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带我们冲破黑暗,我认为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文新系学生段晨嘉: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史,每一个国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9年,但当年硝烟弥漫中无数战士牺牲的悲壮,我们应当铭记于心,当代青年能做的是走进历史、感受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力量。  艺术学院学生徐莉: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扩展自身知识面;同时我们也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新世纪的人才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经管学院学生刘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传承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  外语学院学生范紫琪:纪念“九一八”事变,是告诉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也是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革命先辈们为正义之献身,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汽机学院学生石李浩琅:今天,我们纪念“九一八”事变,是要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烈士,铭记这段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不断奋发图强,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学生记者 王明玉 韩雨霏)

【青春展台】挥别过去,再续新篇

摘要: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回望过去,有遗憾、有收获、有成长。新学期启程,我们从最初的懵懂,慢慢坚定了内心所想要的,在新的开端,我们挥别过去,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继续写下新篇章。  重振旗鼓再出发  “我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后,忽然成长了很多。”回顾过去一年多的时间,艺术学院胡文静同学发觉自己有许多收获。  大一初始,她刚迈入大学校门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小目标:“加入学生会,锻炼自己;认真学英语,把英语成绩提上来。”虽然学院只要求学生英语过三级,但是胡文静觉得自己至少得过四级。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大一的旅程才刚开始没多久,胡文静就因为生病不得不休学一年。  虽然休学在家,但在这一年里,她没有消极以待,而是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她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练习画画,保持手感,精进水平;利用假期外出打工兼职,积累经验适应社会,做过绘画老师,也做过收银员。  今年胡文静和2020级新生一起重新上大一的课程,她也早早做好了准备:提前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有计划地备考英语四级,并找同学要来老师要求背诵的英语课文,提前背完了;加了2020级新生群,认识新同学。  “希望今年能比去年好。我也上过一些大一的课,想走在大家的前面。”接下来,胡文静会每周继续坚持锻炼,申请加入学生会,认真学习,积极社交,让自己继续成长,继续收获。  坚持所爱不放弃  汽机学院李昊天同学在过去的两年里遗憾与收获并行,错过了一些东西,也更加确定了自己要追求的东西。  李昊天热爱化学和文学。当初选择专业时,他听从了父母的意见,没有选择与化学相关的专业。但入学后,有一次上课,看着老师PPT上的机械图,他竟想到了化学分子结构图,“我真的太爱化学了!”  虽然没有及时抓住转专业的契机,李昊天却并没有放弃对化学的热爱。他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化学专业书,还会在网上找一些化学相关的网课来听。“也许有一天,我会有机会继续学习化学专业,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李昊天说。  除了化学,他也很爱文字。在众多社团中,他选择了风华文学社和墨浪书法协会,在协会里,他感受到了文学和书法的魅力,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兄弟姐妹,受益匪浅。  在风华文学社,他积极参加练笔活动,让自己阅读更广泛的书籍,感受不同的文字。他也会找汉语言专业的朋友要课表,挤时间去蹭课。李昊天说,他永远不会丢掉对文字的感知,不会再只是“小打小闹”地看几本书,要更加系统正式地学习文学。“希望新的学期能找回状态,继续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乐观应对严要求  从大一开始,法学系何玥同学就开始搜集资料,了解国外的学校信息,计划出国读研,在大二时她已经学习了一年的雅思课程。  但是,她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腰伤需要长期休养。身体原因影响了既定的规划,这让何玥有些担心,“毕竟准备了两年”。她与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后,最终还是放弃了出国安排。“毕竟身体健康是摆在第一位的,腰伤需要非常细致的保护。”何玥的母亲说。  虽然有一些遗憾,身体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何玥仍非常积极地制定了一份严格的康复计划。为恢复腰伤,她听从医生建议,每周坚持完成一定次数的牵引。她不让自己坐或站超过45分钟,课间10分钟就在教室外散步,在寝室里每坐30分钟就换一个姿势。  今年暑期,何玥还报了一个游泳班,每天打卡学习,这是一个不伤害腰部的运动。“我希望未来自己不会因为旧伤而影响想做的事情。”  新学期,何玥开始准备考研,“我一定会坚持康复训练、全心备考,迎接更好的未来。”(学生记者 杨雨薇 钟瑜)

【心灵氧吧】你好,新生!

摘要:  一、大学新生,你是否出现这些心理适应问题?——学会觉察  1、习惯上不适应  小A来自一个北方城市,进入大学之后的他发现,不论是气候、语言还是饮食习惯都与他的家乡有着巨大的区别,陌生的环境常常让他感觉难以融入。而寄宿生活也给他带来很多困扰。小A习惯早睡早起,而他的室友却习惯熬夜看书和打游戏,小A习惯把所有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但他的室友却习惯乱丢乱扔,这一切都让小A非常难受又无可奈何。  2、学习上不适应  小B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但进入大学之后的小B却发现,学习这件事情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在中学阶段,几乎所有时间都是由老师、家长“精确”地安排妥当,学习方式也几乎完全受制于老师的“满堂灌”,小B几乎很少有自己安排学习计划的经历。而到了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多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小B遇到学习上的困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让鲜少在学习上碰壁的小B不知所措。  3、人际关系上不适应  小C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会因为人际关系的问题受困扰。中学阶段,同学们一心扑在学习上,无暇交往,人际关系比较单一。但是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同学似乎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朋友圈,原本就慢热的小C最近总在思考,我究竟应该跟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他们又愿不愿意成为我的朋友呢?我应该怎么让大家都喜欢我?小C思考了很久,但似乎都没办法找到答案。  4、怀旧情绪的困扰  小D从小就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学,但进入大学以后,告别了对自己关怀备至的亲人和朋友,面对陌生的一切,他们开始怀念中学的时光,怀念亲人、老师以及中学的生活环境,一种无着无落、空虚和思念的情绪时时萦绕心头。  二、出现适应困难的大学新生,我可以怎样进行心理调适?——学会自助  中学与大学相比,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我们要做好及时调整的准备。新学年,新开端。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安排,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明确目标任务。  大到未来职业发展,小到本周的学习生活规划。明确的目标会让你振奋,让你有无限的学习发展动力。如果短时间里还不能确定长远目标,那就权且将当前学习和集体生活的各种任务或要求当作自己的目标。  2、熟悉校园环境。  学校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餐厅、图书馆、校医院等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部门的位置你都应当尽快熟悉。同时可通过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早一点熟悉,避免无意间违反规则。  3、主动融入集体。  参与集体活动能让你更快地交到朋友。班会、体育比赛等都应该积极参与。担任班团干部、加入学生组织等都可以让你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在了解周围同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解决人际矛盾。  4、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从养成运动和读书的习惯开始,这会让你心身受益。同时要学会管理时间,确保给自己留好充足的学习时间,制定自己的日程表,提高时间利用率。还要学会个人的财务管理,安排好生活必需、学业发展、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比例,消费量力而行。  5、了解认同专业。  大学的课程纷繁复杂,既有基础课,又有专业课,还有各类选修课;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培养实践能力。请教本专业老师或者学长,了解专业特点、工作去向,了解本专业的校内“牛人”会让你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如果不喜欢所学专业,就要在转专业和妥协认同之间尽快做出选择。

第04版:副刊

【时光轨迹】从山里走出来的书法家

摘要:  《印华江书法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共收藏印华江书法作品30余篇,有小楷、行书、草书等,均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中行书与楷书的底气与内涵丰厚,于广博中取得精深。他的行书在整体与布局中经营位置的黑与白的对比强力夸张;在笔势上,他扣住线条这根动脉,时行时曲,时伸时缩,时张时收,变化而无端,神出而鬼没,构成抑扬顿挫的丰富节奏;在结体上,他总是在平衡中求突破。总之他是将冲动的情感倾于笔下,形成一种纵横跌宕、姿态无尽与生机盎然的蒙奇雄风。他的小楷端庄优雅,凝练隽永,就像一座石头大山,坐落在平原上,稳壮、结实,谁也推不倒。  印华江出生在沅陵的一座大山里,父亲是一位民间中医,在当地也算得上一个文化人,从小就教他习字、练字,为他的书法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印华江还是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他拿到长沙水电师院的录取通知后,消息惊动了整个乡里,乡亲们打着火把在乡间的小道上奔走相告,并一路高喊,“印医生的儿子考上大学了!”那种热闹的场面,就像过新年一样。乡长亲自带队,到印家表示祝贺,说他是全乡的楷模、全乡的骄傲,小伙子姑娘们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  印华江一路沿乡间小道,到沅江坐船,到达县城,再乘汽车到长沙。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努力学习,每到周末,别的同学进商店、舞厅,他一个人坐在教室练习书法,经常拿一本字帖,对准字形,用手指在空中飞舞,把字体记在脑海里,溶在血液中。四年后的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书法教员。在大学任教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担任过湖南省高校书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湖南省直书法协会理事、走马简牍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天心印社社员、长沙理工大学书法教研室主任,还在《书法与书法欣赏》《书法鉴赏》等大学书法规划教材中担任副主编,其书法作品多次在省里及全国展出并获奖。  大学任教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所办的人才研讨班,聆听了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夏湘平等多位大师的教诲、指点,受益匪浅,进步很大。  印华江生活很有情趣,也很热爱乡亲。在大学里,我和他同住一个教工宿舍,经常有人来找他。很多老师都说印老师“乡里亲戚很多”,后来我问了几位后生,他们只是印老师的乡邻,到这里是“来感受下华江哥的灵气”。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许多后生走出了大山,到广东、长沙打工学习,印老师这里是他们的落脚点,在这里他们都得到了印老师的帮助和热情款待。  印华江认为书法绝非一日之功,无捷径可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千般磨砺,根植于传统,长期付出。在他看来,探索练习书法,就是“吃字”,要把字印在脑子里,在传统中创造、培养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印老师一直志存高远、孜孜以求,他认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得继续奋斗,才能创造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风华文学】历史何须仰望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少有哪一串数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能与之匹敌,亦大概鲜有哪一个日子任凭时间流逝也依旧如此刺目清晰——九一八,九一八……本该默然无声的黑白数字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在那看似遥远的八十九年前的同一天,柳条湖畔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它们将从此伴随着喑哑嘶吼和痛苦哀鸣,以鲜血淋漓的面目永远定格住一个古老民族濒临绝境的哀恸与怆然。当轻如鸿毛的简单符号被白骨硝烟赋予了甚逾泰山的重量,当从远古而来流传千年几近衰微的华夏乐章以坚韧不屈奏响了震彻世界的绝唱,当无可计数的仁人志士用血肉之躯宣誓九死未悔的抵抗,沙聚塔成,江汇海积,那因时间和代际而横亘在昔时与当下之间的隔膜便再也不会是、也不可能是可望不可即的距离。那飘荡在历史天空中的声声呼唤,嘹亮的,低沉的,高亢的,细微的,终于渐次重叠为一个声音——祖国啊,祖国。  将历史冠以人民之名,给岁月以生命。于是磨难铸就了记忆,而记忆超越为永恒。没有谁会否认,就其产生的根源而言,苦难本身并不辉煌,也并不值得称许或者引以为傲,它那遮盖不住的光亮全都来自剜疮拔毒以求涅槃重生之时的力量。对牺牲致以敬意的最好方式该是奋起,向英灵表达缅怀的至高祭礼本为传承。所有人应时刻铭记的,是昨日不容忘却,是明朝亦当清醒。  君不见千禧年的钟声敲响不过二十载,迈入新纪元的宣告余音仍在,国际社会繁荣发展的背后依旧是风起云涌暗潮迭生。如今,谁人不知经济领域波澜再起,科技之争方兴未息?何人不晓医疗事业形势严峻,文化鸿沟壁垒分明?前有中兴通讯之困,后有华为5G之战;新冠疫苗尚待推广普及,洪涝干旱便已接踵而至。也许有人会对和平安宁不以为意,但绝不会有人把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视为惊喜。当谨记,后退无路时错一步即是深渊无尽,当此艰难险阻之际,万不可自视甚高掉以轻心,更不可束手无为坐以待毙。正所谓,从来坦途多歧路,历尽狂沙始见金,唯有把握当下,抓住机遇,才能赢得未来,拥抱奇迹。  其实历史本不须仰望,又何必以朝夕来丈量,那些枪声炮火中的过往其实一直伫立一旁,任凭星移斗转光阴流淌,经年未改本来模样。纵使不免染了风霜,经了波浪,也依旧护着此方山河无恙,于这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地之上,散发着灼灼光芒,引领人们扬帆起航,追逐复兴的梦想。

【湘江】第436期

摘要:秋上枝头摄影 朱杰

【呵笔成诗】

摘要:九一八有思作者:风华文学社黄珍珍乱世浮沉逾百载,前仆后继路难开。寒衣铁马先人已,击水中流我辈来。秋日作者:水利学院吴戈落叶纷飞,万物沉寂如何学会向一株草告别泥土隐藏在脚下我们终将相遇一粒土太过于沉重当你仍然眺望着落日早已西沉而那划过的距离,永远无法衡量佛曰往生,向路途再借一段距离归还野草最后一身绿色我们将如清晨一样干净却也忘记夜晚,忘记疼痛落叶纷飞,滴滴雨落我的眼泪就此流淌在主架起的桥上始终无人敢打破沉默

【菁菁校园】迎新小镜

摘要:  淅淅沥沥的小雨把校门上的几个大字抚得透亮,校门口是蓝色与红色织成的海洋,蓝的是在雨中迎新志愿者举着的长理蓝色指示牌,红的是欢迎新同学的亲切横幅;蓝的是大家统一佩戴好的口罩,红的是新同学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我在校门前驻足,轻按快门,我知道,为了这一场红与蓝的相遇,双方都准备了太久。  校园的不少地方翻新了,新铺的柏油路在雨淋后显得愈发干净,逃出夏天的几只蝉在树深处合奏,行李箱咕噜噜响,沉寂了许久的校园忽而苏醒。桂花在树隙间斜眼相望,嘀咕着新人们的可爱模样。空气里洋溢着新鲜而令人好奇的味道。一位父亲将初入大学的女儿送至宿舍楼下,涔涔细汗已经在他褐色的额头上慢慢渗出,他把手中的大包小包交给女儿。女儿个子不高,皮肤很白,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行李,连声说着什么,就提着行李上楼。父亲无措地站在宿舍门口,不知是该进还是该退。一名戴着蓝色志愿牌的学生同他问好,说着“叔叔没关系,有我们在,您不用担心”。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着道谢,举起手机拍下宿舍楼的画面,发在微信群里,用方言发送语音消息,他说“不用担心,这里一切都好”,我猜他来自遥远的北方。我拍下这位父亲拍摄的样子,不知道他看着女儿吃力但坚强的背影是何种心情。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也曾送我到宿舍楼下止步,也曾拍下小视频发给妈妈说不用担心,他后来还说女儿在大学里真的长大了。  顺着西苑食堂上坡走,迎面遇上的都是成双的人,他们大多在相互交谈,我稍微停了一会,听他们说着如何入住宿舍,如何领取军训服,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应该是学长或者学姐了,他们把自己在大学的经验教给新生,帮助他们适应身份的转变,开启新的人生经历。这是我参与迎新工作的第二年,正是我初进校园时迎新学姐给我的温暖,让我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回到这里,把这份初遇长理人的温暖传递下去。我随手拍摄下这一双双的人,他们之间已有了某种温暖的传承。  转了一圈到了体育馆,陆陆续续有人从北门出来,抱着迷彩色的军训服,有的还把帽子往头上戴着检查是否合适,这灰绿相间的颜色将在未来半个月内绽放在校园里。洪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将是这期间的靓丽风景,他们将完成开学第一个任务,并从中遇见一个与以往都不同的自我。军训时光始终是令人挂念的,把注意力真正放在身体上,除了指令动作,什么也不去想,相互配合又鼓励,共同度过一段拥有酸痛记忆的集体生活。一个男生和身边同学谈论着军训可不可以保留他刚做的发型,我忍不住嗤笑将他记录下来,想着不久他就该苦着脸戴上帽子了。  雨慢慢收住了,几朵云往这边飘,像是被雨揉碎了的情书。万安路的树荫越发地浓郁,南苑石阶上的绿苔又爬高了几寸,而新的故事,将要在这里发生。

【文说民俗】水稻的一生

摘要:  秋分,太阳走到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南北极共享阳光,昼夜平分。每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水稻走完了它的一生。  李子柒新出了一期纪录片,题目叫做《水稻的一生》,用安静的镜头记录着水稻从育秧、打田、插秧、生长、抽穗、扬花、灌浆,再到成熟、收获,最后被端上家家户户的饭桌,完成了它们被赋予的使命。  水稻是属于农村的记忆,那时候家家分着几亩田,多数作坪,少数种稻。男人们忙着种植和收割,女人们在家做饭泡茶往田里送,没人管的孩子们则四处撒野。在收割时的箩筐旁,在工作中的打米机边,在插秧时候的田埂上。  水稻的一生不长,不过是立夏到秋分的光景,但它们的一生见证了太多的日升月落,揉进了太多汗水,又背负了太多希冀,最后才能颗粒归仓。  插秧,有的地方叫插田,一般秧苗长到3到5寸长时,农民们就会把事先培育在塑料模具里的秧苗移栽到田里。插秧是农忙季节最盛大的劳作,裤腿挽至膝盖,间或连大腿都露出来,盖一顶大草帽,一手一捆秧苗,脸朝黄土背朝天,弯着腰把一株株又绿又嫩的秧苗插进水漫过的沃土里。插田讲究技巧规整,农民们年复一年的经验使得他们插得又快又匀,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看,嫩绿的秧苗一排排、一列列地站在烈日下的泥地里,横平竖直,顽强生长。  插田是看似轻松简单实则累人的农活儿,一大清早就踏进泥里,弯腰俯身一上午,回家时背心已经浸在水里,大草帽星星点点满是泥,吃过午饭,小憩一会,又结伴顶着烈日继续去田里忙活。等到把新秧插完,必定腰酸背痛,第二天起来骨头好像都要散架。水稻田里的泥土稀松,泡发在水里,一脚踏进去膝盖以下便不见了踪影。稀泥里的蚂蟥多,害人,钻进腿里又是一顿罪。  小暑又大暑,三伏又白露,太阳往南渐渐转,水稻一寸接着一寸长。  秋分如期而至,水稻这一生也接近尾声。稻浪金黄层叠,秋风暖烘烘地与水稻共舞,忙碌的农民感恩大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镰刀齐齐霍向稻杆,稻穗发出“沙沙沙”的声响,脚边的箩筐满了又空,汗水从帽檐流下,顺着笑容间或还会滑进嘴里。水稻见了它最后一次日落,发散出最后金黄的光,在欢声笑语中走完了它们的一生。  米饭是水稻的重生,经过一场轮回落在各式各样的碗里。晶莹透亮,香甜软糯,延续着生命的可能。精心勤恳的劳作,天地灵气的哺育,自然气候的馈赠,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一粒米饭都经过半载春秋的旅程,只为了和你相遇,它们用尽一生酝酿的深情又如何能够轻易辜负?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2404次访问,全刊已有635507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