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由《铸剑》“宴之敖者”看鲁迅

   期次:第467期   作者:胡窍   查看:866   


  读鲁迅的《铸剑》,我会很自然地把文中的“宴之敖者”与现实中的鲁迅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宴之敖者”作过鲁迅的笔名,更是因为宴之敖者的复仇精神、甘愿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因此我认为宴之敖者和现实中的鲁迅存在着莫大的联系。
  一、“宴之敖者”做过鲁迅的笔名“宴之敖者”是鲁迅在1924年作《侯堂专文杂集题记》一文时使用的笔名。1927年4月,鲁迅在《铸剑》中将“宴之敖者”用作小说主要人物的名字。鲁迅自己曾经说过:“宴,从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从这里可以知道其实“宴之敖者”是鲁迅用来表达自己对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的愤怒的心情的。1924年7月,鲁迅和周作人决裂了。鲁迅为什么要将“宴之敖者”作为《铸剑》中帮助眉间尺复仇的黑衣人的名字呢?这与《铸剑》的内容和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铸剑》是写一个古代劳动人民向残酷的统治者复仇的故事。而1926年的“五卅”惨案及接踵而来的“三·一八”惨案后,鲁迅疾呼要反抗要复仇。当时也鲁迅“被正人君子”们“挤”出了北京,到了厦门。被周作人妻子赶出来、与周作人决裂,被“正人君子”们挤出北京、在厦门作《铸剑》,惨案后呼吁反抗压迫。通过时间紧接的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抗暴复仇情绪(从鲁迅的其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理解鲁迅把“宴之敖者”作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黑衣人的名字。
  二、宴之敖者和鲁迅一样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铸剑》塑造的宴之敖者,善良、有报仇的决心又足智多谋。为了帮助眉间尺报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故事中所写的王政的暴虐,也有着讽刺现实的成分。当时的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十分腐败,不想着反抗列强的压迫只知道镇压学生的正义请愿。而宴之敖者坚强的复仇精神,也超出了古代抗暴义士的思想。明明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素不相识,为什么要说:“我一向认识你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呢?“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己经憎恶了我自己”。这又和现实中的鲁迅十分相似。鲁迅1881年生;1902年赴日留学;1904年正式学医;1906年,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至于原因,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是把拯救国民当成是自己的责任。此后鲁迅一直为着人民的觉醒、人民的幸福奔走呼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30年3月27日致章廷谦的信中,鲁迅说:“梯子之论,是极确的,对于此一节,我也曾熟虑,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中国之可作梯子者,其实除我之外,也无几了。所以我十年以来,帮未名社,帮狂飙社,帮朝花社,而无不或失败,或受欺,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鲁迅的社会责任感太强。在当时的情况下,以鲁迅的能力,完全可以拿着高薪水,独善其身。但是他没有。他眼里有的不是一个两个病苦的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受难同胞。因此,《铸剑》中的宴之敖者,看到要反抗暴政的眉间尺,才会说:“我一向认识你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因为,眉间尺就是千万个受苦的同胞中的一个,他当然认识他。现实中的鲁迅和《铸剑》中的宴之敖者,都把反抗暴政、拯救人民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很明显,宴之敖者寄托了鲁迅自己的情操,他是鲁迅不妥协的战斗意志的反映。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904次访问,全刊已有641755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