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主题教育守初心之身边榜样】用车轮丈量青春

——记我校电气学院学生伍仁博的川藏骑行之旅
   期次:第486期      查看:156   
  318国道川藏线,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路线之一。这条朝圣路的尽头是西藏的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途径“天府之国”成都、康定、林芝、布达拉宫等城市和景点。这条路上,不少人会选择乘坐舒适的越野车出行,也有许多人选择骑行进藏。没有去过的人,总是对它心驰神往。去过的人,说它是所有旅行者最初和最终的梦想。

  今年7月16日,伍仁博从成都出发,骑行23天,途经2100公里,翻越14座大山,海拔最高超过5000米。伍仁博一路与高山、峡谷、河流相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一路上,他也真正体会到了“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的感觉。

  启程:到最艰苦边远的地方去

  伍仁博是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热爱骑行的他从高中开始就将骑行川藏线的种子埋在了心里。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很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提高心理素质。三年前,他考上长理电气专业,作为高校新生入伍,在报名表上毅然填上了“赴艰苦边远地区”。去年从南疆服役归来,上了一年课后,今年暑假,他准备好装备,再次到祖国的边远地区开启一段艰苦旅行——骑行川藏。

  相比于这段2100公里的险行,以往的骑行更像小打小闹。从出发这天开始,伍仁博就感受到了这段旅程带给自己的“恶意”:同伴的车两次扎胎、猝不及防的大雨、恶劣的住宿条件,早上五六个馒头下肚,却仍然不到十点就饥肠辘辘……更大的困难在进藏的前一天袭来。在一段盘山公路下坡处,坡陡弯急,弯角60多度,抬头绝壁千仞,低头空谷幽深,尽管已经小心再小心,离伍仁博不到20米的同伴还是在下坡转弯时连人带车翻了下来,而数米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伍仁博匆忙停下车跑过去,掏出急救包为同伴处理伤口,又拦住了一辆途经的的汽车,将同伴送往了医院。尽管只是一点外伤,却让人心有余悸,久久缓不过神来,同伴最终决定暂停骑行。

  沿途:不停下终点就越来越近

  “害怕吗?”

  “怕。”
  “那为什么还继续骑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骑行也一样。”
  尽管途中还会遇到其他骑行者,他并不是孤军奋战,但是很快,孤独感还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一路上风光壮丽,伍仁博顿感人于大自然如尘埃般渺小,他只能盯着脚下和前方的路拼命地骑,用身体上的忙碌和兴奋来掩盖内心的空虚。
  骑累了,他就停下来。澄澈蓝天下,有戈壁沙滩,有洁白的羊群,有湍急的江河流水……呼吸最自由纯净的空气,疲惫感一扫而空,伍仁博拿相机一一记录下沿途的美景。
  令伍仁博最难忘的是从巴塘到芒康这段路,骑到时正碰上修路,七八十里的路上遍布着磕磕绊绊的小石块,刚下过暴雨,更是泥泞不堪。这给骑行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卡在轮胎上的石子和泥土会降低车子的抓地力,伍仁博只能走走停停,清理轮胎。这段本就望不见尽头的路变得更艰难缓慢。
  伍仁博拿出手机,把地图比例缩小到只看得见省市的名字时,更感绝望,一个星期的骑行,在地图上看却仅仅是刚离开了起点,终点遥遥无期。伍仁博重新定位,将目的地设为当日住宿的旅馆,打开语音导航,骑上自行车,重新出发。“只要行程表的数字在跳,只要自行车的链条在动,只要脚在蹬,只要我不停下,我就知道我离终点越来越近,加油!”伍仁博暗暗给自己打气。
  泥巴路后紧接着一段上坡,这不仅考验了骑行者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更考验了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还有最后几公里,加油!”从地图导航传来的语音播报似乎也变成了骑行动力的催化剂,“距离目的地还有3公里”“2公里”“1公里”……晚上十点左右,伍仁博终于到达旅馆,结束了这一天的骑行。匆忙洗漱后,顾不得回顾骑过的征途或是计划第二天的骑行,沾着床就呼呼睡着了。
  23天的骑行中,伍仁博平均每天有10个小时在路上,骑行4到6个小时的路程。碰见经过的汽车,他还会和汽车比一比看谁更快——不过这也往往带来了更多的自行车故障。他碰到了不少问题,如自行车内胎破孔、外胎割裂、车胎扎钉、辐条断裂、轮圈变形等,所以除了携带食物、药品,修理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骑行途中,陌生人的关爱温暖了伍仁博一程又一程。有路人给他竖起大拇指说“加油”;有一起休息的摩托车队伍给他递上红牛;有路边的藏民向他喊上一声“扎西德勒”……这些鼓励支撑着伍仁博骑过最难走的路、翻过5013米的业拉山。

  终点:最美是途中的风景

  “志者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决不妥协。”这是伍仁博留在藏区旅馆涂鸦墙上的一句话。很多骑行者在骑不动的时候,会选择推车走,或者先把驮包寄到旅馆以减小重量。可伍仁博拒绝这样做,他说:“我想要一次纯粹的川藏线骑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乐,而在于吃苦,我希望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

  一路上,伍仁博一边骑行一边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的旅程,他将视频剪辑好发布到网上,获得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点赞和支持。在部队服役时做过新闻报道员的他说:“每结束一小段征程的时候,心情是最复杂、最真切的。”
  在伍仁博的视频日记里,有穿着旱冰鞋从成都一路滑行到拉萨的人;有带着七八岁小孩骑行的父亲;有圆梦西藏的6旬老人;有三步一拜的朝圣者……伍仁博说:“每次看到这些人,我都惊叹于梦想力量的强大。”他的镜头里,还有白雪皑皑的雪山,连绵广阔的草原,慵懒惬意的牦牛……艰难并非主色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当伍仁博到达布达拉宫前,看到这座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高原圣殿时,他并没有感到出发前想象中的震撼。看到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在其脚下顶礼膜拜、驻足喟叹,伍仁博感到了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在旅馆逗猫时,他突然意识到,“到达拉萨是一路牵引我骑行的动力,但这一路上所经历的、所遭遇的,才是我最大的收获。”伍仁博扳着手指头想,收获是三五个相见如故的好友,是经历的磨炼和冒险,这些经历让地图上的原本陌生的地名变为了成长路上的永恒回忆。
  从祖国最边远的新疆西藏归来,看过壮美秀丽的大好河山,看过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亟待发展的现状,伍仁博感慨:“我更明白了校训‘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意义,也更加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希望未来我能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学生记者 彭璐 高媛)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176次访问,全刊已有641197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