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交通学院:由外而内展新颜

   期次:第453期      查看:73   
  首个博士点、首个博士后流动站、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是学校名副其实的“老牌”学院。
  老牌学院如何展现新的容颜?这是近年来交通学院党政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
  “学院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卓越交通青年’,”学院院长钱国平说,“也就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专注精神、担当意识、健康体魄,能为社会和行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学院从育人环境入手,让交通青年由外而内,形象亮起来、眼界宽起来、实践强起来。


6束“阳光”:让交通青年形象亮起来

  “阳光悦读”“阳光科创”“阳光公益”“阳光拓展”“阳光讲坛”和“阳光锻炼”,2016年,学院开始全力打造“六个阳光”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目的是围绕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逐步推进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传递交通正能量。”学院党委书记胡庆国介绍。
  要确保“阳光”系列活动的效果,首先要增添或改造与其相关的设备设施。
  例如,“阳光悦读”的读书分享会、以书会友等活动需要宽阔的场地和充裕的书籍。于是学院扩充了原有的阳光书屋面积,不断加大对书籍的购置投入。
  这座位于工科二号楼四楼的书屋,占地150平米,四周整齐排列着万余册书籍,每日定点开放,由专门的学生团队打理。除了交通专业类书籍,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等书籍也数量繁多,师生都可以自行取阅。室内还划分了阅读区和讨论区,设置了一个提供咖啡和奶茶的吧台。
  “我们经常在这里读书、讨论作业,有时候还会来喝一杯茉莉花茶,”交通工程专业1501班郭静同学说,“阳光书屋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图书馆。”
  除了阳光书屋,学院还为“阳光科创”系列活动专门开辟了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现在这里已经挂满了师生们的科创成就和荣誉。此外,还打造了勾勒学院发展历史图、设计感十足的休息区,修建了宽敞大气的交通科技报告厅,装饰了记录青春、梦想与友情的校友墙,布置了蕴含丰富知识的寝室文化长廊……这些都让学院师生深切感受到学院改造育人环境后的变化,学院处处充满阳光。
  “活动命名为‘阳光’的原因主要是希望能调动全体交通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展示交通青年的青春活力。”学院党委书记胡庆国说。他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院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强烈。

  两年来,“六个阳光”工程硕果累累,“交通青年”的形象更加亮丽起来。光是在今年,“阳光科创”就助力交院学子在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获得五项二等奖;在“阳光公益”系列活动中,学院的蜂巢团队为“精准扶贫”做贡献,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


海外研学:让交通青年视野宽起来


  “‘交通’二字的源起,原本就和天下相关,交通青年应该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所以拥有广阔的视野非常重要。”胡庆国表示。
  当其他学院还在思索如何与国际接轨扩大学生视野的时候,交通学院已先人一步,两年前就开始通过海外研学策略拓展交通青年的视野。
  今年暑假,学院开展了第二期海外研学活动。由12名学生组成的马来西亚研学团到达号称“东南亚最美大学”的沙巴大学进行交流。
  “在行程中我们遭遇了很多突发状况,比如飞机长时间延误、同学意外走散等,但最终同学们都用自己的冷静、团结和大局意识顺利解决了问题,让我看到了他们很不一样的一面。”学院团委书记马玉文欣慰地表示,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收获了太多惊喜。
  即便是在回国之后,马玉文也能清晰感受到,研学活动对学生们带来的深远影响:“大家在自信心、学术态度和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宽广、更多元了。”
  道路卓越1501班的吴经纬同学谈起这段研学活动依然神采飞扬。这段日子里,他第一次参观了一个拥有自己海滩的大学,第一次体验了全英文环境的专业授课,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国外大学老师的礼物,第一次实地考察了华人在海外的建筑工地,第一次感受了“中国速度”在海外享有的卓著声誉……“总之非常开心,非常骄傲,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专业的热爱。”
  郭静同学则对交流中体会到的中外学习差异印象很深。今年5月到8月,她和学院另外一名同学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参与了为期三个多月的RECSEM项目研究。该项目也是第一次吸纳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参加。
  “美国的大学课堂模式更像是国内研究生的授课模式。”郭静说,教授会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问题,课后作业也更多是以小组形式做展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英语水平、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但她最大的收获还是确定了未来想要学习的方向,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请田纳西大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正是此次研学活动中的课题———交通大数据。
  从去年到现在,交通学院已分别选派和资助学生前往美国、香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开展科研项目实践、学术报告、访学交流、课程学习、一带一路专题调研、义务支教等活动,交流规模近100人次。

  目前,交通学院人数最多、周期最长的国际交流项目正在马来西亚进行,由1名博士研究生、3名本科生和17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学团将于11月中旬带回他们的收获。学院也准备举办海外研学学生经验分享会,吸引更多交通青年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来。


校企合作:让交通青年实践强起来


  形象亮了,视野宽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强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院党政班子敏锐地发现,近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给交通建设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的选人用人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
  “今后企业需求的不再是普通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是既懂‘工’又懂‘商’的复合型人才。”钱国平说。
  基于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准确判断,学院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与中国交建合作开办了如卓越中交训练营、“3+1”PPP人才联培班、二航商务合同班、三航俱乐部等一系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2017年3月,首届“卓越中交岗前训练营”正式启动,主要面向中国交建在学校招聘的准员工。
  训练营的内容涵盖企业文化认知、专业知识概论、通用能力提升、应用技能训练与综合实训实践等五个部分,由高校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旨在通过专家讲座、技能竞赛、素质拓展、职场模拟、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员提高职业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认知,增进对交通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实现由大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
  “我将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我的力量,我将牢记长理传承给我的铺路石精神,我将在中国交建集团书写下一卷精彩人生。”这是学院道路工程专业毕业生常浩然在训练营结束时写下的话。如今,他已经是中交二公局四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每一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都紧贴学院特色、紧跟企业需求。毕业生群体对这样的复合型培养模式热情高涨,参与度不断提高。近几年,通过订单式培养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已经超过1000人。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都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了及时调整。”钱国平说,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为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知识基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本报记者 刘飘逸 通讯员 邹鼎正)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480次访问,全刊已有640093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