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谁是清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期次:第452期   作者:赖某深   查看:84   

  自从范文澜先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以来,几乎成为一种定论。钟叔河先生在八十年代所写的《走向世界丛书总序》中,也称林则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不过说林则徐为“鸦片战争以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则可,说林则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则不可。因为在林则徐之前的清代人中,早已有人“开眼看世界”,此人名为谢清高,其著作名为《海录》。
  谢清高是已知的鸦片战争之前的清代人中走得最远、最广、又留下著作的第一人,是清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康熙年间樊守义(1682-1735年)曾出游西方12年并写成《身见录》一书,但是此书直到1937年才被人发现,对近代中国未产生任何影响。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谢清高是因为偶然的机遇,走遍世界,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谢清高(1765—1821),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十八岁时,从商人走海南,风覆其舟,为外国商船救起,以后便随着外国商船,遍历海中诸国,其航海生涯大约在1782-1795年。后因双目失明,结束海上生涯,返回澳门定居。嘉庆二十五年(1820),谢清高请嘉应举人杨炳南将自己的经历记录整理成书。
  《海录》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本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的著作,全书约有二万五千字,记述了世界上九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欧美部分记载最详的是大西洋国(葡萄牙)、荷兰国和英吉利国,正如吕调阳重刻《海录》序文中所说“中国人著书谈海事,远及大西洋外,自谢清高始”。
  作为一个中国人,谢清高以亲身经历,介绍的诸多方面堪称首次。
  首次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英吉利,“在佛郎机(法国)西南对海……海中独峙,周围数千里”,“急功尚利,以海舶商贾为生涯”,“海中有利之区咸欲争之”,“国虽小而强兵十馀万,海外诸国多惧之”。介绍了英国的地理位置、英国的富庶与强大、善于经商和长于海外贸易、军事制度以及四处殖民扩张的侵略面目。想一想鸦片战争前夕道光皇帝尚不知道英国在世界上哪个角落,还以为英国在新疆的西边不远,从陆上就能到达英国,便知道《海录》的记载极其可贵。
  书中记述了英国、荷兰等国家在亚洲的争霸及殖民侵略活动:“明呀喇(孟加拉),英吉利所辖地,周围数千里,西南诸番一大都会也”;孟买,“为英吉利所辖地。有城郭”;“旧港国(印尼巨港)不知尊中国,而畏荷兰、英吉利如虎。”由此可看出当时清朝的朝贡体系面临崩溃,西方殖民者在逐渐取而代之。
  在介绍明呀喇时,描绘了“客长”陪审审理制度,这可能是中文文献中对外国陪审制度的最早介绍;书中记载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谢清高可能是北极探险的第一个中国人;华人在东南亚的情况,多有记载;《海录》也是清代最早记述南海诸岛的著作之一,对西沙、东沙、南沙群岛多有记载。
  总之,谢清高记述的价值在于,他以亲身经历,记载了所到国家的情况,这是那些得自传闻、不可验证、述奇志怪之作无法相比的。他接触到了欧洲的工业文明,包括伦敦的自来水供应系统、高大精美的建筑、富足的生活、火轮船等等。还记述了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及中国面临的深刻危机。只是谢清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令人遗憾的是,谢清高虽然开眼看了世界,但对世界的认识是浮光掠影、较为肤浅的,更无世界视野和世界眼光。
  谢清高的《海录》,对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深远的影响,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夕,为了了解外国情况,就曾仔细读过《海录》一书,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一份奏稿中专门提到:“《海录》一书系嘉庆二十五年在粤刊行,所载外国事颇为精审”。林则徐在奏稿中还引用了谢清高记述英国情况的材料,向道光帝汇报(见《林则徐集·奏稿》中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0页)。后来徐继畲著《瀛环志略》、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都曾大量引用《海录》的资料。
  十九世纪前期,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野心勃勃地对外扩张———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则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与世隔绝,安于现状,以天朝上国自居。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此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
  长期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与世隔绝使中国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乃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这一惨痛教训是何其深刻啊!
  李一氓在为钟叔河先生《走向世界》一书作序时说:“中国自成为一个国家以来,就朝代而论,只有汉唐两代最为开放,最具有世界性,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力量充满自信,不搞锁国主义。所以‘汉’成为我们民族的族称,而‘唐’亦作为汉族之异名,直到现在。其他的朝代,如宋、明、清朝,则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出息不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正在全力以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更应“充满自信,不搞锁国主义”,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要以开放的心态、世界视野和世界眼光看待外面的世界。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286次访问,全刊已有641898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