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忆 史

   期次:第439期   作者:风华文学社王月芳   查看:55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这首诗形象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作此词时毛泽东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该诗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他当时想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
  读着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诗句,让此时站在橘子洲头的我顿生万千感慨。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有些东西依旧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
  在橘子洲上徒步行走几千米,我看到了花草树木,看到了那宽阔的湘江,看到了来来往往的人,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蕴涵其中的历史底蕴。
  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南面是朱熹、苏轼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是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从橘子洲尾走至橘子洲头,来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雕塑像前,那栩栩如生的雕像将毛主席那时俯瞰湘江的风发意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那深邃的眼神,更是凝聚了他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
  站在橘子洲头,站在毛主席的雕塑像下,我又想起了很多。
  我想起了我曾去过的湘潭毛泽东的故居,那是毛泽东的诞生地。在那里,毛泽东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他十分乐于助人,经常送粮送米接济那些贫穷的乡亲们。他8岁就开始在南岸的私塾接受人生的启蒙教育,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还有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文集。他读后便开始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和担忧,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为他今后救国救民的壮志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韶山,我去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滴水洞、毛氏宗祠、故居等地方,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十分深厚,尤其是铜像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人们在这里仰望着伟人雄姿,感受到的一代伟人骄人的风采和无往而不前的巨大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毛泽东的一首诗《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牧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毛泽东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第三次返回故乡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写韶山人民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来赞颂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能有如今幸福快乐的生活,大都归结于那个时代的伟人英雄们的热血付出。
  想到此,我又想起了我去过的长沙烈士公园。纪念塔上镌毛泽东题“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下为纪念堂,竖碑铭“近百年来特别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东西陈列厅中陈列着夏明翰、杨开慧等90位先烈的遗像和事迹,以及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其中,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大多数烈士的年龄集中在30到40岁之间,最小的只有20几岁。他们正是风华正茂时,却为革命奉献出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
  回首过去,心中尽是辛酸!发生了太多事,牺牲了太多人,还好,伟人英雄们一直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战斗,没有放弃希望。
  站在橘子洲头,望着那流动着的湘江,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一幕幕历史画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飞逝,人已去,物也变,一切都是桑海沧田。但当我们再一次走过伟人们走过的路,阅读过他们写的诗句,我们依旧会心生感慨万千。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49次访问,全刊已有635746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