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相悖的诗品与人品

   期次:第414期   作者:图书馆 梁剑峰   查看:76   

  对于言志的诗,《毛诗序》中阐释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情动于中”,才吟为诗的。所以人们透过诗这扇心灵之窗,往往能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正因为人品与诗品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后人读诗时,都习惯将其与作者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诵其诗而想见其为人”。清人叶燮在《原诗》中甚至断言:“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决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也就是说,“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只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有,其他人是写不出来的。
  然而,古诗人如陶渊明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诗人却不是很多。而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诗品与人品相悖者,却屡见不鲜。如初唐诗人宋之问,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他的创作实践使五言律诗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可以说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让所有的思乡诗都黯然失色。然而宋之问极其低劣的人品是遭人唾弃的:他的外甥刘希夷写有一首《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妙句,宋之问想占为己有,便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后来宋之问谄媚武则天,想当武则天的男宠,于是写了《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总之,宋之问是个心狠手辣、阿谀取容、卖友求荣的小人,与其诗品有着极大的反差。
  无独有偶,曾写下《悯农二首》的李绅,因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情怀,曾使他荣获“悯农诗人”的美称,让人以为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心地善良之人。其实李绅是个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李绅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李绅发迹后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他特別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以至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李绅请他饮酒,刘禹锡被李绅的奢侈生活惊呆了,写下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借以讽刺李绅生活奢豪不检点。
  也许正是诗歌史上这种诗品与人品不统一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西晋的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岳字安仁,曾在《闲居赋》中把自己描绘成清高出世的形象:“身齐逸民,名缀下士“。而实际正如《晋书·潘岳传》所言:“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可见,潘岳也绝非表里如一的清高之人。宋朝刘豫曾写下“寒林烟重暝栖鸦,远寺疏钟送落霞。无限岭云遮不断,数声和月到山家”这样淡泊明志、清新可人的诗。其实刘豫是个心术不正的奸臣,卖国求荣的贼人。可见,正因为存在诸如此类的人格分裂症,有时候,诗品是不足以反映人品的。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009次访问,全刊已有64128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