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担当,是最伟大的精神力量

——在2017年暑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期次:第412期   作者:校党委书记 付宏渊   查看:56   

  同志们:
  我们在开学前举办为期2天的全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聚在一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交流学习,从思想上、精神上、作风上为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做动员、做准备。今年,我们把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就是让大家相互启迪思维,开拓思路,思考怎样全面推进全面深改?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创出品牌?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实现百强目标?这既是能力之问,更是对我们干部的担当之问。今天,我就以“担当,是最伟大的力量”为题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高等教育的新特点、新变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去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他指出,高等教育有供求关系在变,外部需求在变,国际竞争环境在变,教育对象在变,资源条件在变等“五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有什么影响?我个人认为,其影响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强化教育本原———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未来,教育要“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将更加突显,必须强化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使命,高等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
  二是强化教师本位———教书育人。突出教师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是强化科研本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去人们关注的是你发表了什么,而现在重视的是你做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要“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真正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是强化校园文化理性———唱响主旋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引领校园。在社会主义大学校园里培育文化自信,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也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需要文化自信。校园文化要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同时也要外显为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我们人才培养强调“底色亮”“有灵魂”,就是要把校园文化这样的软性指标内化为春风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却又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文化育人的功力与魅力,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人。
  五是强化大学评价多元———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专业评估体现的是多元,层次不同,要求不同;双一流是开放竞争;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要求的是因地制宜,三个关键突破中最重要的突破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这些都体现的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多样性,让每一所大学都能有所作为。大学就要以自己的特色引大道,启大智,成大业,办一流大学必须抓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

  二、如何认识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长沙理工大学走过60载的光辉岁月,也迎来了学校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过去的三年我们坚持贯彻“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有力推动学校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干部队伍也有了新的面貌。谋划和推进学校今后的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的校情。我们今天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使全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和一流大学比较,我们的思想意识、教育教学质量、内部治理结构、管理能力水平都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存在着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不适应的方面,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双一流”建设任重道远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去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实施中,在《总体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出台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建设措施,但我们现在还未出台学校的实施方案,更不要说各学科建设措施了。“双一流”建设,我们很难与“985”“211”大学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学科方面都没有机会。“双一流”建设重点在科技,关键是学科。这两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首先从学科情况来看。截止目前,湖南省高校进入全球ESI前1%的学科共有32个,我们只有1个工程学科入围。但我们其他学科呢?还有较大的差距。
  湖南省属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1个,我们1个也没有!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6个,我们只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2个。博士点的情况如何?同样也不容乐观。
  其次看看科研情况。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情况:2017年度我们仅有50项,比师大、科大、湘大都少。在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排名100的高校中,排98位的南方科技大学91项,99位的哈尔滨工程大学91项,100位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90项。对比之下,我们差距巨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况:2012至2017五年间,我们共立项87项。2017年我们13项,湖南一师也有11项。我们许多学院五年申报数甚至还停留在个位,年平均立项不到1个!
  再来算算科研到帐经费:近五年,从最高的2012年的2.4个亿,下滑到2016年的1.7个亿,2017年截止到6月底,学校纵向横向进账经费还只有7283万元!
  学校科研问题,我看关键是认识。有的老师讲,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老师教好书就行。请问老师连一篇有新意的论文都写不好,还能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高校的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科研相长,特别是本科生早期参加教师科研可以极好地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这个道理都知道,但就是实际落实有问题。还有人问,大学老师到底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我看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二)“新工科”建设迫在眉睫

  大家知道,“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应运而生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新工科”的内涵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建设由“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实践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就是一流人才培养,是根本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这需要我们众志成城,强化使命感、拿出深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来推动,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决绝,改变惯性思维模式和既得利益格局,否则就是空喊。
  比如:学校汽机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5个专业一共调整取消108门课程,合并新增66门课程,许多教师需要重新学习,过去一套讲义重复利用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但这样的行动,少之又少,很多学院还没思考,更别说行动了。再比如:教师工程实践问题,学校提出“三化”已有7、8年了,但真正落实却很困难。今年中交天航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化条件,居然30人都报不满!还有,学校2015年就提出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这几年落实的并不好,问题出在哪里?是老师?还是学生?本科教育具有基础地位和独特性,提高教学质量要深化教学改革,重点在课程体系,关键在老师。近几年学校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成就,比如周培源力学竞赛,湖南省互联网+大赛,全省大学生电子大赛。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有一批默默奉献的老师。暑期我去广州见一个企业家,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市场导向。有校友提醒我们,不能天天沉醉于过去的传统美誉之中,当务之急是要防止学生竞争实力的下降,特别是许多学生不敢、不愿到一线城市去竞争,这些现象的根子是缺乏拼搏的实力和自信。有人说中国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孩子养成富二代,没有了那种“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和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出台政策,规定学生成绩达不到本科学业要求降为专科,上海大学近日一下子集中退学学业不达标的81人!这些都释放出一个讯号,那就是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老实说,现在我们名列前茅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是和行业的老感情以及学校拼命推荐的结果,其实,只要培养质量好,学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刷脸终归比不上拼实力拼才华,我们毕业就业工作的关口应当前移到大一进校,狠狠地抓人才培养质量。一所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发展成就,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大学最伟大的荣耀是校友”的根源所在。

  (三)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在想几个问题:待遇越来越好,为什么有些人牢骚却越来越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为什么办事效率却越来越低?从严治党越来越严,为什么干部不作为却屡见不鲜?学校制度越来越完善、问责越来越多,为什么老百姓办事越来越难?我看现在还是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硬的抓手,只谈要求不行,真正问责太轻。各项硬指标要像钢铁一样,很多所谓的考核没有真刀真枪,没有伤筋动骨,更不会触及灵魂!其实,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学校的制度设计是否围绕和体现了“百强”目标,还值得细细考量。有些制度看似比较全,但目的性不明,或者说有偏差,实质上是为更加方便管理,更好地为管理者分责或推责。环节规定得越来越多,看似规范了,实则有把不作为渗透到制度体系的危险。智库群里有老师说得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为双一流为百强能做什么又做了什么?每个岗位都和双一流息息相关,你不干我不干,都巴望别人干出来好分享成果,就是高校里的不作为!有人说职称制度影响人的积极性发挥,是不是不评职称了大家都会积极工作呢?恐怕更不会吧,当然职称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要相适应,这是另外的话题。还有制度设计不科学的问题。

  (四)少数干部德不配位、能力不足

  暑期,与一位教授聊天,他说,现在我们有些干部有致命伤,存在德不配位,也是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贞观政要·君道》有云:“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假期,我去见了中山大学黄达人老校长,不仅为中山大学学校的严谨管理而惊叹,更为他“师德最关质量”的论述而深思。“官”德最关校风。对一个单位来说,如果干部德不配位,必无好的发展;对干部个人来说,若德不配位,必着羞辱。

  三、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是最伟大的力量

  “双一流”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有何作为?学校迫切需要全体干部有克难攻坚、善做善成的工作作风,有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把时不我待的必要性、紧迫性传递下去,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积极性,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向百强目标迈进。这可是一篇宏大的好文章啊!就问你敢不敢写!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危机挺身而出,面对失误绝不推诿,担当就是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担当就是善抓时机、勇于创新。为什么敢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一)加强党性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古人云:“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同时,他还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古今中外,“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所以,各级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敢于担当。
  1.要心中有责
  习近平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责任是平凡之中的伟大,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中国航天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概括,在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尽职尽责、舍我担当。“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疯狂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挽救学生于车轮之下,尽到为师之责;“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高速疾驰的大巴稳稳地停在路边,打开车门,让24名乘客安全下车,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学校的“普通老师”周骞,以他的专注于人才培养的点滴微光,诠释了“铺路石”精神的内涵。
  有人讲,现在干部的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另一种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作业”。三种不同的工作态度,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也是对责任的不同回答。把工作当事业的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在工作岗位上肯钻研、立标杆、当旗帜;把工作当职业的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满足于不出错、不出局,工作上难有大起色、大作为,说白了,就是混口饭吃;而把工作当作业的人,就是典型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做怕师傅打板子,停留在应付上,是地道的不主动、不推托、不负责式的“三不”干部,不推托还不是主观意愿,是纪律这根鞭子的威慑。作为一名高校的干部,责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都反映在工作之中。这样大差别的人,怎能干出一样的成绩?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首先要有担责气魄。学校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存在诸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不改革困难会更多、更大。道理大家都懂,就是看谁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打破现存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突破旧体制、旧观念、旧制度。学校的发展,没有一点勇于担责的气魄很多事就动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各级干部敢想敢干,大胆涉足“盲区”、突破“禁区”,勇于在政策框架内开拓“新路”,只要是为了学校发展这个“公利”,而不是为了我们个人的“私利”,就要大胆去做。人,要有点胆气、豪气。只要把我们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好了,学校学科发展强劲了,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实现了“百强大学”的目标,这就是长沙理工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就为学校发展立下了一件大功,我们的干部要有这种自觉和自信。“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那句“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情怀,这是对人民尽责担当的典范。
  其次要有创业创新激情。“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我们在座的都是长沙理工大学建设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总结学校合并以来的发展,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全校干部师生始终有一种高昂的创业热情,拒绝做按部就班的“守摊人”,勇做继往开来的“创业者”。学校规模由小变大、学科由弱到强、影响力与日俱增,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回报,是干事文化的结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我们不能只把“干事文化”供在墙上,而应落实在工作之中。《易·系辞》中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示了东方哲学的精髓,反映了炎黄子孙变革求新的认知,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破难局、开新篇。创新是一种突破性思维和实践的统一,最需要激情,“创新与激情是两个最为难得和宝贵的因素,无论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都是极具冲击力的,当创新加上激情时,势头往往锐不可挡。”我们讲“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其时代意义就是要有创新的激情,人有激情,才能对事业充满兴趣和执着,才能激发出干事创业的进取心,才能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地创造出辉煌的业绩。高等教育步入内涵发展期,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甚至不能生存,我们虽然占据了行业优势,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我们距离“特色鲜明”的目标差距还很大,还需要在创特色上下真功夫、狠功夫。创特色就是创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状态创不了特色,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懈怠心理创不了特色,暮气沉沉、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创不了特色。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和激情飞扬。怎么创业?我想有一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做事、乐做事、敢做事、善做事”,要围绕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六突破、六提升”方面更加有作为,只有把这些事一件件都做好了,我们学校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
  还要有团队精神。有团队精神是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素质,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培育一种稳固的团队精神,“个人因团队而更加强大”“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时代需要英雄,但更需要优秀的团队”。 我这里讲的“团队精神”包括部门之间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推动学校快速发展。没有人能依靠一己之力获得事业的成功,唯有依靠团队的力量,如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没有各个单位的配合协调,就不可能进入全国推荐名单。暑期,我到赛车基地看望正在忙于筹备大赛的同学们,他们队长介绍,团队成员不局限与一个专业,还有来自经管、文法、土建甚至包括留学生的同学们,我想,这就是团队。在团队中,每一方都需要有顾全大局、甘当配角的意识,才能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团队,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学校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期,任务繁重,大事多、难事多,迫切需要全体干部和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开放和阳光的心态秉持团队精神,既要履职尽责做好份内的事,又要做好与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事,自觉把需要协同配合的事当成自己份内的事,尽心尽力做好。心中要始终装着“大我”,始终装着学校发展的“大局”。李达康式的干部可敬但也不可取。可有些干部喜欢单干,缺乏合作意识。有些同志面对其他同志总看不顺眼,关键是肚子大,度量小。要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现在年轻干部缺什么?就是缺打磨。要严格要求年轻干部,多教育;要宽容年轻干部工作中的不成熟,多指导少抱怨,不能搞得后继无人。
  2.要有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动力。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就是要感恩时代,感恩组织,感恩师生。有了感恩之心,就不会滋生职位崇拜,而会产生一种知足感;有了感恩之心,就不会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所左右,而会产生一种担当意识;有了感恩之心,就不会被“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等等言论所盅惑;有了感恩之心,就不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而放松要求,放弃职责。只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在职责面前不懈怠、敢担当。
  作为一名高校的干部要认真思考几个问题或者说处理好几对关系。

  第一,个人和组织到底谁欠谁的。领导干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组织的悉心教育;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工作的每一个岗位,都离不开组织的充分信任和提供舞台。组织的关心、教育、培养,对干部来说就如同阳光和空气,受之不觉,失之难存。对组织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对党和国家、人民强烈的责任心。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凭德才表现、凭工作实绩、凭群众口碑,也要看工作需要、发展潜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对组织的培养要感恩而不是漠视,对同志的进步要祝福而不是嫉妒,对自己一时的“失意”要反思而不是怨恨,多从个人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经常想想自己对组织哪里做的不够,哪里还有欠缺。要清楚只有个人欠组织的,没有组织欠个人的。要用宽阔的胸怀面对人生、面对事业、面对同志。

  第二,平台与个人到底谁更需要谁。领导干部个人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个人的踏实工作、埋头苦干,更离不开党组织提供、创造的客观条件。要认清学校平台对工作业绩的真实影响,对成绩的显绩和隐绩有清醒的认识,哪些是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的,哪些是外部客观条件促成的。避免出现“矮子”站在巨人肩膀上,自以为高高在上,实则躺在别人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党员干部要自觉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努力工作,锤炼打磨,练就本领,提升业绩。许多事实说明,干部在艰苦环境中能得到磨练,人才在困难条件下能脱颖而出。一些同志存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盲目自大。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自吹自擂”,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却“居功自傲”。另一方面,对自身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轻描淡写”,自我评价总是高于组织评价和他人的评价,缺少对自身理性的认识。没有把公众评价当作自身成长进步的阶梯,出现“自我感觉良好”的病态。人,一定要好好认识自己。很多事实说明,离开了相应的平台,个人往往很难存在和发展。

  第三,能力修养提升和提拔哪个更重要。很多同志把“成长进步”狭隘地定义为“提拔”,说到底,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真正的成长进步,更重要的是在于一个人思想的成熟、身体的发展、知识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境界的升华。提拔说明了成长进步,没有提拔也能积蓄更大的力量,以便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把“提拔”当做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无论曾经如何顺风顺水,都注定是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人生。有的干部即使提拔了,如果德不配位、能不适岗、才不够用,同样会遭到人们的嗤之以鼻,提拔重用了也没有尊严。正因如此,干事不能图表现,急功近利,若那样,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结果,就会打退堂鼓。只要我们有了能力,有良好的德行,一定有出彩的机会。没有真本事,没有好德行,再重要的岗位都被人看不起。我经常和一些年轻干部谈,我们现在的干部最缺什么?缺的就是修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缺的就是正确认识自我;缺的就是持续的进取心。每个人都要把人生追求集中到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素质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发挥特长优势中来,在感受自身方方面面的成长进步中找准人生定位、赢得社会尊重、体现个人价值。这些年,学校党委在选人用人上努力匡正导向,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相应的展示才华的舞台,避免干部急功近利、过于浮躁。不能说最优秀的都选拔重用了,但努力让认真干事的人不受委屈。
  第四,做好人和做好官谁更有价值。做好人和做好官大多时候是一致的,二者都要求做事先做人,不先学会做人,永远做不成事。但做好人和做好官有时又是不一致的,在面对矛盾、触碰利益、需要担当时,只想做处处与人为“善”、不得罪人的“好人”,就做不成好官。做好人易做好官难。做“好人”,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对别人妄加谈论、横加干预就好了。事实上管住自己的嘴也不容易。现在有些干部得知一点信息,不管真假,总要以己度人,似乎是很自然的事。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早就挑明“化几个铜元论人就发现了自个的优胜,那是很简单的”。
  当然,做好官更难。党员领导干部要立足自身职责,做真正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敢于担当、认真负责的好官。要克服习惯当“老好人”“和事佬”的心理。实际上,不敢得罪少数人,必然办事不公,执行不力,反而得罪了大多数人,辜负了组织的信任,更不划算嘛。面对问题和矛盾,正是考验干部智慧和意志的关键时候,也是能够取得大家认可、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3.要有底线和底色

  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规,亦不出大格。”底色就是信仰的颜色,有了信仰就会有定力、就会有尊严、就会有力量。底线就是敬畏。能干成大事的人必然是担得起责任,提得起精神的人;也必定是守得住底线、冲得破局限的人。敬畏,就是敬事业之伟大高远,畏法纪之威严缜密,敬老百姓之口碑。各级干部要学会敬畏规则、敬畏法纪。懂得敬畏了,就会自觉校正自己的内心和方向;懂得敬畏了,就会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面对职责不懈怠,面对任务不推诿。敬畏既是一种素质品格,也是一种信念修养。没有敬畏之人绝不会走的太远。这次,省纪委准备对全省公款吃喝、买高档烟酒进行稽查,学校正在组织自查,从了解的情况看,现在有个别干部,缺乏这种敬畏,我再提醒这些同志,小心烧身!也希望我们干部要认清形势,慎权、慎微。

  (二)加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

  现实中,有些干部为人正派,也有干一番大事的想法,可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百姓常说“经是好经,和尚念歪了”,为什么会念歪?不排除有的和尚故意念歪,但有的和尚确实是认字不多,领悟力差。能力不足的根源是学习不够。学习是破解能力不足、知识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学校是知识殿堂,学习更应该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党员干部要争当学习的表率,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和履职尽责的能力。
学什么?怎么学?
  一要学理论政策,识大局。古人讲: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处室、二级院部的领导要负责一方、担当一面,上下和内外联系更加广泛,加强理论、政策学习是全体干部的一门迫切的必修课。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大对习近平思想的学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思维,这是我们提升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找到驾驭复杂局面和科学决策的理论支撑,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敏锐性,掌握国家和地方发展改革的方针政策,明确国家和地方发展改革的大局,我们的工作才能站位准确,才能更主动地融入大局、服务大局。
  要加强高等教育政策的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升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大趋势、大方向、大部署、大决策和新理念、新实践的认识,主动跟进、主动落实。如招生制度的改革、湖南省“双一流”建设的最新动态、学科建设的前沿等等,这些不学习不行,不学习就会不清楚改革发展方向,就不能敏锐捕捉机遇,更不能抢抓机遇,就会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要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学校有关制度、要求等的学习。我们有些干部对当前形势、政策的不以为然,对新要求的茫然,皆是学习不够的结果。比如,在工作中屡屡发现我们有些干部缺乏对制度、规定等的学习,导致在工作中不敢说、不敢做,怕出错,有的甚至对自己分管工作的政策、制度都说不清,这怎么能做好工作?又比如,有些单位反映有些部门故意为难他们,导致事难办,最后一了解是我们有些干部既不了解学校的规定,又想当然任性违规干事,有关部门当然不能办,这恰恰是管理部门负责的表现。
  二要学业务、能担当。“敢于担当”就是在遇到难题、挑战时,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担起责任、担起重担;敢于担当拼的是精神,靠的是能力,比的是智慧。我国老一辈领袖和科技工作者在艰难困苦中研究出“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奠定大国地位,拼的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尖端武器、维护国家安全的担当。“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石油工人对国家脱掉“贫油”帽子的担当。在工作中,无论任务大小与工作轻重,都要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与一股韧劲,力求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才能胜人一筹。坊间的一首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干部要带头担当:“职务就是职责,干部就要干事。不愿担责任,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责任,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责任,就不能当干部。”
  高校是一个事业单位,高校干部要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情怀与素质。一个干部的魅力不仅在于你的管理地位,更在于你的能力。学业务、抓业务、提升业务能力是永恒的主题。打铁更要自身硬,干部要想在工作中领导好、管理好、服务好,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要有令人信服的业务能力,这样才有威信,管理才能让人服气,服务才能让人欣赏,工作才能有办法,发展才能有成效,才能更好履职担当。我们有些干部,放在哪里,工作都没什么起色,都不被人待见。是什么原因?有德不配位的,更多的是能力问题。我常常在班子里讲,我们要善于使用干部,特别要帮助干部提高管理能力。平时不批评,不帮助,关键时候不理会,这不是用人之道。我强调的是平时多批评、多帮助,关键时刻扶一把,这才是用人之道。因此,希望大家加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在工作磨炼中提高。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日积月累。现在有个流行语:天才都在努力,我们没有资格在家里玩手机。学习就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结合学校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探索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思考在学生培养中,如何增强实践育人的成效。我们的科研中,如何在大项目、高端科技中取得进展,这些年,我们在国家项目中,无论是自科还是社科,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如何取得向前一步的突破,冲破天花板,现在看来,还没琢磨出更多的新招。同志们,我们在这方面压力山大呢!
  三要学管理、善协调。管理和协调就是干部的重要业务,是一门精深的领导艺术,干部要自觉练就和掌握这门艺术。高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是单纯的直线型的行政管理。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治校原则、民主治校原则、依法治校原则”,高校管理要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运用这些基本原则。要注重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及现代管理理念,注重效率和人文精神的和谐,达到权力威信、学术威信和人格威信相结合,形成管理的最大效能;要学习掌握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技能,管理规范化要求体现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性,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依制度办事、依程序办事,杜绝管理的随意性;管理精细化要求注重细节的管理,凡事必做细,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科学管理要杜绝粗线条和“差不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是领导原则,也是干部的重要工作方法。有的部门办个事请总是喜欢临时抱佛脚,基本没有前瞻性;有的同志人治思维还比较浓,对管理的程序还不了解,等等。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学习和练就善协调的本领,特别是部门的一把手,必须善于协调,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好、维护好、发展好,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保证各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三)加强锻炼,提升工作效能

  明朝大哲学家王廷相讲:“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为什么有人感慨许多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投身到实际工作中去。往往能提前想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临时碰到的才是问题,甚至“一事未平,一事又起”,有时必须承受委屈、打击和挫折。只有在实践中摔打,在实践中累积经验,才能真正成长、成熟、成材。成长的烦恼无法逾越,无人替代,但也有人总在老地方跌倒,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不善于反思,不去总结教训,这样的人必定无法堪当大任。人说大事难事靠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
干部工作怎么做?
  一要工作不畏多,尽好责。做事别总想挑大西瓜。习近平在2015年团拜会上引用庄子一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思是说,大凡有远大前程的事物,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甚至粗鄙不堪;而在它将要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也必然以巨焰和轰响作别,使曾经有过的一切成为永恒。简单地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极其微小,将要结束的时候极其巨大。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也引用过这句话。他阐述说,我们党的事业在初创时很简单,但党的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要不断地前进。
  我们经常讲“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什么是模范带头作用?首先,面对工作和任务要不怵、不怕,要尽己所能把它做完、做好。工作不畏多,说的再白一点,就是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要多做事,别做秀。这对年轻干部来说尤为重要。有个别干部就喜欢小聪明。本来我原想把一个处级干部做的事发给大家看看,可以说比孙连成都不如,至少孙连成敢说我不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等等,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人的成长和成功只有奋斗一条路,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想走捷径,不多做事哪能多历练!人一旦怕做事、懒做事,你的人生就不会有质感。其次,面对工作和任务要不烦、不厌,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定力,体现的是一种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邓小平说:“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有的教师在QQ群里抱怨,在学校办一个事情太难,有的学院反映,机关办事太复杂。这里不乏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孙连成式的思想在作祟。今年暑期,很多单位的同志没有休息,宣传部门总结了一下,老师有“四忙”,学生有“三忙”,有的暑期比平时还忙,这些都是尽好责的生动体现。今年下半年,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要进校、全国文明校园评估组在9月初就进校、博士点申报到了关键时候,这个时候最需要尽职尽责、不厌不烦、扎实细致的工作状态。
  二要做事不畏难,敢担当。前两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二十九条意见”,我们扪心自问下,这29条意见,我们推进了多少、落实了多少。有的同志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繁重任务有畏难情绪,总是强调客观条件的短板,这也做不成,那也不能做,思想畏难,工作空转,临战怯战必吃败仗。俗话讲:不怕山高,就怕腿软,做事不畏难,自无难人事。这次培训班,我特意要宣传部把《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个大型政论片的压缩版拷贝下来,利用一个单元的时间让大家再次学习、重温,就是要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厘清我们思想的雾霾,搞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学以致用,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学校“跻身百强”凝聚人气、汇聚力量。“两横一竖”看干部。“扁担”,意味着担当。干部的职责就像桥,桥的价值在承担。当领导做干部就要挑担任事、守土尽责。“人之无责,犹桶之无箍,一扑即散矣。”担当体现品格、彰显作风、成就事业。有的同志相信“好马出在腿上,好官出在嘴上”,占着扁担不挑担,号子喊得不可谓不响,实际上是“扁担摆肩上,装作挑担样”,甚而把“扁担”竖起来作靠背,或者搁在屁股下面当板凳。把扁担作享受用,弄不好就会“人仰马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更不是好糊弄的。
  三要管理不畏嫌,敢碰硬。当干部就要抓管理,既要管事,又要管人,严格管理就可能得罪人,讨人嫌。一个合格的干部,特别是部门一把手,在工作中应该有严格管理、敢于碰硬的自觉和自信,对错误行为和不正之风依章依规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现在有的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信条,见到上级就阿谀奉承,见到下级就表扬,见到同级就拍肩膀,不分是非、不分对错,对错误行为睁一眼闭一只眼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不正之风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做事没有原则,做人没有底线,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个干部、一个单位在工作中敢管理、善管理、敢碰硬,就会扬正气、压邪气、聚人气,工作才会提高效能,事业才会有发展。
  干部要大胆管人管事,更要自觉被管,严格管理的关键是对干部从严管理。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对于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毛主席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严管理干部,既需要干部自觉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需要组织上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严管理,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比如,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是中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如实填报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是检验干部忠诚度的标志之一,希望同志们细心、细心、再细心,不要再为此留下遗憾。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克服好人主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该处理的处理,建立一支敢负责、善担当、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同志们!我们度过了一个紧张、充实、很有收获的暑期,新学期就要来临,很多工作已经开始了,希望大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担当,保证新学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尽心尽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79次访问,全刊已有634905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