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传承贵在日常要在践行

   期次:第407期   作者:土建学院党委书记 张可荣   查看:39   

  中华文化被贬低、甚至被贬损的时代正在走进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已经跃出地平线!
  这是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日益显著的现象: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2004年底创立至今不足13年,已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带领的团队,从传统医药学中获得灵感,发明青蒿素,拯救了千万生命,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莫言之后又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人;源自“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到4年,便赢得全球聚焦;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一脉相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向国际舞台,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被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道路”,在挑战中开拓前行,成就伟业,并不断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承载中华文化和平底色和天下情怀的“中国梦”迅速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梦想紧密相连……今年1月25日,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它明确地告诉我们:酝酿已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正式启动,曙光初现的中华文化复兴迎来新的时代。
  参与这个伟大的工程,我们———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何作为?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该有何准备?吸取这些伟大的文化滋养,我们又有何办法?
  显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全体中国人都负有的责任,也是我们都应该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是我们大学的职责和大学人的使命。中华传统文化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好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和精神财富,理所当然地应由炎黄子孙共同来传承弘扬,谁能置身事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入手,自觉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并未离我们远去,它一直与我们相伴,甚至就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是因为遗忘需要重拾,或者因为沉睡需要唤醒。总之,文化传承,使命所系,贵在日常,要在践行。
  对我们来说,最基础的文化传承,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好用好我们赖以立足的汉字汉语。汉字形意音三位一体,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在人类文字史上独树一帜。汉字和汉语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瑰宝与富矿。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而基于汉字的汉语言,更是编织出中华文化的五彩斑斓。在汉字汉语里,蕴藏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值得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用心感知,细细品味。而且,汉字优美的写意性笔画线条,又形成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到篆、隶、草、行、楷,一个个不同的汉字艺术形式,构成汉字发展过程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若能在工作学习之余练习书法、品评佳作,既可以体味汉字艺术之魅力、感悟传统文化之奥妙,又能凝神聚气、修身养性,善莫大焉!
  与汉字汉语之美妙密切关联的中华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瑰宝。利用闲暇时间诵读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诗词名篇,这不是一件难事,但却绝对是一件文化传承的大事。作为一个诗词的国度,千百年来流传的不可胜数的诗词名篇与经典,饱含了诗词名家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宽广的人文情怀,跳动着一颗颗真诚的生命。名篇佳作不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诵读这些,在感受诗意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中,回味千年往事,培养诗性诗心,何乐而不为?
  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绵延着极为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和文化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体悟甚至享受这些节庆的文化味道:春节的年味、亲情与喜庆以及春节礼敬祖先、除旧布新、纳福迎春的庄重仪式,无不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一个“年”字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春雨纷纷的清明节,在扫墓祭祖中慎终追远,在踏青插柳植树中敬畏自然;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传扬的正是家国情怀;中秋节赏月寄托乡愁、祈求团圆,还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古老神话在流传;重阳节则让尊老敬老的中华孝道流传至今……同样有意义的是,在节庆娱乐、远足休闲中,我们可以拿出一份心思与情感,去探究古迹遗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故事;我们更可以怀着一份理性与责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培育文化守望意识。这样随性而又有某种自觉的“寓教于乐”,不正是怡情休闲两相宜!别忘了,四百年前的徐霞客,他可不仅仅是旅行家!
  在我们身边,中华武术和太极拳、中华戏剧和民乐、中医中药和中华历法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随时都可以依据个体条件和兴趣走近它们,吸取其不竭的养料。生活里,哪怕是一杯芽色的清茶,也能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举,还是文化经典的传扬,这也是极为艰巨的工作。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依据,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核心理念、价值体系、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所以,更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研究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传承,文化守望,说到底就是对伟大传统的礼敬,对精神家园的呵护,或曰:安顿我们总在赶路的生命,启迪我们通往未来的大道。
  你我行动起来吧,“众人拾柴”,“添砖加瓦”,“文火慢炖”,点点滴滴必传大业!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527次访问,全刊已有64117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