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招生就业工作视角谈我校专业改造的必要性

   期次:第404期   作者: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丁力   查看:37   

  在招生就业处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笔者通过对招生就业的数据分析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认为我校专业改造非常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一、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低估
  再过一个月,新高考将在浙沪两地实施。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后,对高校招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校也有可能将出现招不好、招不满的现象。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专业招生录取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
  随着办学实力及社会声誉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校招生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行招生政策下,我校本科专业招生录取情况极不平衡,一志愿填报率“两极分化”严重,值得强调的是,少数专业调剂人数高达60%以上。新方案实施后,每一个专业都将有自己的投档线,以往通过热门专业拉动冷门专业招生的作用将基本消失,一些办学实力不强的专业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或者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直接面临办学危机。
  其二,“985”“211”的“金字招牌”对我校优势专业冲击加大。
  一名高中学生要对“专业”全面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在选择“院校”和“专业”问题上,选择“金字招牌”的习惯思维往往起到很大作用。以湖南理科为例,在现行招生政策下,近两年我校最高分均在600分左右,这说明放弃中南、湖大选择我校强势专业的几乎没有,但在新的志愿填报规则下,原来报考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考生,他可以选择报考中南、湖大的分数较低的专业。
  面对这样的挑战,“抱团取暖”似的大类招生恐怕只是治标的办法,吸纳优质生源的根本一定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专业影响力。

  二、高就业率背后的问题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我校本科就业率在湖南省一直名列前茅,但高就业率背后的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校少数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只有1/3,也就是说该专业有2/3的学生没有选择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就业。北大出现一个卖猪肉的毕业生不足为奇,也无可非议,但如果一个专业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卖猪肉”就应该值得思考。我认为这样的专业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可能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的,经过四年的教育教学仍然对该专业没有兴趣;二是该专业需求有限,就业岗位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选择对口就业;三是该专业就业质量差,学生期望值较高,转而选择其它专业领域就业。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表现出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不负责和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不能怠慢
  高等学校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付宏渊书记常说“大学要坚守创新引领的本原”,而事实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滞后带来的毕业生供需问题正在凸显,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反馈说“我们不是不需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而是你们的毕业生与我们的岗位不相匹配”。另外,近两年社会新的需求不断,如“一带一路”对小语种的需求,电网改革对“售电”的需求,电力建设对土木工程输电线路方向的需求,最近比较火的“新工科”建设及引领发展的需求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各专业的特色凝练和实力提升做得怎样?新的专业或方向是否紧跟了时代的步伐?传统优势专业在与行业、区域的合作和引领上成效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恐怕难以令人满意。

  四、关于如何实施专业改造的思考
  专业建设与改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个“永远在路上”的话题,笔者谈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首先要明晰目标。专业建设与改造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异想天开,要积极整合资源,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围绕“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来进行。
  其次要彰显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造不能搞一刀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力争大多数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再次要满足需求。专业建设与改造要在广泛的基础上,做到既要满足来自社会的外部需求,又要满足“以学生为本”的内部需求,特别是还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最后要真抓实干。专业建设与改造可以是“永远在路上”,但绝不能是“永远在嘴上”,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真抓实干才是王道,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85次访问,全刊已有641986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