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贯彻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品质

   期次:第404期   作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艾楚君   查看: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目标。尤其是“四个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由于日常教育管理职能的特定性、价值内涵的政治性和功效目标的趋同性,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往往被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表征和具体形式。因此,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就需要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品质。


  一、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主体意识观
  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内容来看,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思想水平、团学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勤工助学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等等,无一不具有独特作用。面对“双一流”建设催生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变化,学生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树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意识观念,需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思想认识的转变。要从“培养什么人”的高度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功能,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二是体制机制的转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嵌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主动将教育管理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支撑系统。我校近年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奖项烁烁生辉就是最好的例证。三是方式方法的转变。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第二课堂、党团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实现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同时要注意教育管理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学生心智结构、认知水平的不同,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重点的分年级主题教育,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主题,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树立以学科化为导向的工作路径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学科化发展为导向,提高工作水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单一性和可复制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往往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和惯性思维的套路。当前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大多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长期缺乏学科化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学科支撑,缺乏对内在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缺乏学生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至臻的状态。提升工作水平,就需要从经验型向学科化方向转型。判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否朝着学科化方向转型发展,有三个标准。一是是否立足学校实际,即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特征的需要。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大学文化,积淀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有这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学生教育管理必须立足于此,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是否契合目标,总书记讲话中提出: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来展开。三是是否推进发展,即是否有效推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科化,就是要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全面系统的学科化。


  三、树立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的职业价值观
  这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队伍而言的。总书记强调,要整体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这既彰显了这支队伍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也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然而现实情况是,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文件多次提及,但始终未能找到职业化专业化的突破口,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依然找不到可以构建的基础,精神困惑和内心焦虑依旧存在,职业倦怠无法消解。一是要树立辅导员队伍职业价值观。在“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职业守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清晰具体简明的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准则,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和“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职业定位。二是要构建辅导员团队建设机制。要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9大职业功能,构建不同职业功能的辅导员团队,以此弘扬辅导员的“四种精神”(仁爱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强化“三个自信”(职业自信、能力自信、发展自信)。三是要注重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系统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建立践履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机制、考核机制。

  四、树立以提质升级为目标的工作质量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现阶段,高校都在争创‘双一流’,很多人都在研究其建设标准,但还没有人把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标志。总书记这次明确提出来了,回归了教育的本质问题。”这事实上就涉及到学生教育管理如何围绕一流人才培养而展开的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对象,人才质量的优劣就是检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提质升级为核心的工作质量观。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工作目标的确立要与高校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素质能力要求相适应。我校是以工为主,多学科并存发展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同样要体现差异性,要改变偏重整齐划一、笼统随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工作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控制;改造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体系,实施矩阵式扁平化管理,优化管理层次;构建与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贯彻执行政策指令与服务学生成长需求层次递进、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权重相宜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五、树立以和谐共生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
  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就要求树立起和谐共生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当代大学生的多元特点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更加丰富,许多原来不属于学生工作的事务性工作和边缘性工作不断纳入学生教育管理的范畴,如果不构建起协调育人体系,辅导员将会疲于应付日常性事务,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树立以和谐共生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一是管理性事务要从校纪校规的管理上升为依法治校的层面,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由约束规训向价值引领转变,由聚焦部分学生及其问题向关注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转变。二是要把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合理价值诉求,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三是教育管理主体全员化。总书记指出,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就要求在明确基本学工队伍的基础上,协调大学工队伍和全员育人队伍各层级关系,统筹规划,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协同共育的局面。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63次访问,全刊已有6418774次访问